新石器时代简介
新石器时代(汉语拼音:Xinshiqi Shidai;英语:Neolithic Period),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发展而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一般也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社会后期。
年代约从公元前1万年全新世之初始,至前第2千纪以后止,有些地区一直延续至公元后若干世纪。
新石器时代基本特征和分期
一般认为基本特征有四个,即出现农业、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
这些特征并不是同时起源、同步发展的,在一地区也并非各项特征齐备才算进入新石器时代。
有的学者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和史前农耕社会的历史地位,认为农业出现意味着由食物的采集向食物的生产转变,是对人类历史影响深刻的“新石器时代革命”。
但农业也并非必备因素,在一些地区便存在长期依赖渔猎采集经济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另外,在有的地方,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
有学者主张从“磨制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名词的由来考虑,着眼于生产资料的决定性作用,把磨制石器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特征。
然而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仍然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可见,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套。
不过如要判定一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磨制石器、陶器三项标准之中至少应当具备一项。
由于不同地区情况很不一致,所以新石器时代没有统一的分期标准。
在晚期阶段往往出现少量铜器,但尚未有意识地制造多量的青铜器。
对于这种情况,有人主张单独划分一个铜石并用时代,作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期;也有人不把这一阶段划出,而是归入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划为新石器时代末期。
新石器时代西亚和中亚
西亚的新石器时代年代约为前8000~前6000年,大体以前7000年为界,划分出前陶新石器和有陶新石器两个时期。
其后到前3100年止为铜石并用时代。
西亚新石器文化发展最早和最充分的地区是黎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和扎格罗斯山山前地区(在今伊拉克、伊朗),即成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的所谓新月形地带。
在前陶新石器时期,巴勒斯坦地区耶利哥遗址的前陶新石器A阶段,已出现农业,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及无花果,建有土坯房屋和石城堡,墙外挖壕,中心有石筑望楼,这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城堡建筑。
耶利哥前陶新石器B阶段,作物品种增多,小麦有两个品种,新增加豌豆、燕麦等,有了家畜山羊。
出现特殊的神庙建筑,壁龛中放置石柱或供奉神像。
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前陶新石器早期,出土用铜矿石直接打制成的小件铜饰物和铜锥等,年代在前7500年左右,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铜器。
从约前7000年开始,西亚各地先后进入有陶新石器时期。
在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遗址,出土的农作物种类有小麦、裸麦、大麦、豌豆等,当时已饲养牛、绵羊和山羊,同时辅以渔猎和采集。
有了陶器但数量不多,晚期出现彩陶,木制容器成为主要日用器皿,还有少量石制容器。
房屋用土坯砌建,出现专门用作神祠的房屋并在墙上饰以壁画、浮雕、神像和牛头塑像(图1)。
整个居住地建筑群外围筑土墙环绕。
哈苏纳文化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两岸。
以农耕为主,作物有小麦、大麦、亚麻等,已知人工灌溉。
饲养绵羊、山羊、牛、猪等家畜。
陶器以刻画纹陶和彩陶为特征。
有用绿松石、大理石等刻制的印章,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有所有权观念。
中亚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哲通文化,年代为前第6千纪至前第5千纪,是中亚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
房子用土块垒墙,有的绘有壁画。
陶器中有部分彩陶。
农具有石刃骨镰刀、石磨盘、石杵等。
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狗、羊、牛等家畜,兼营渔猎。
克尔捷米纳尔文化分布于咸海周围及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年代为前4000~前3000年。
有的遗址内发现固定的中型公共住房,一般是季节性的临时住地。
出土非几何形细石器和陶器。
居民主要从事渔猎活动,晚期出现家畜。
新石器时代北亚和东北亚
蒙古国境内的新石器文化年代约为前第4千纪至前第2千纪中叶。
除磨制石器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型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尤其细石器长期存在并较发达。
陶器多为夹砂陶,常见篦齿纹、绳纹等。
约在前第3千纪出现栽培作物黍,同时饲养家畜马、牛、羊。
狩猎在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西伯利亚地区贝加尔湖沿岸(图2)和安加拉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渔猎文化,年代约为前第4千纪至前第2千纪。
陶器多尖底器、圜底器。
渔猎经济色彩强烈且长期存在,其中捕鱼业逐步上升,成为首要经济部门。
渔猎工具丰富多样,在男女土坑墓中常以渔具为随葬品。
在黑龙江中、下游左岸和乌苏里江以东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约始于前第5千纪,都是主要以渔猎为生的定居者遗存。
但在前第2千纪,有的地方出现大型打制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可能已出现农业,但不占重要地位。
朝鲜半岛的新石器文化年代约为前5000~前1000年初。
早期已出现农业,但采集、渔猎占相当大的比重。
到中、晚期,农业生产成为居民生活的主要来源。
农具有石铲、角锄、半月形石刀、石磨盘、磨棒等,末期偶见石镰、石犁。
谷物有黍和粟。
日本的新石器时代称绳纹时代,年代约为前10000年至前3世纪或稍晚。
在很长时期内狩猎、渔捞一直是主要生产活动,发现木弓、石镞、骨镞、石枪、骨鱼叉、骨鱼钩、石或陶质网坠等工具,还出土独木舟。
人们食后掷弃的贝壳、鱼骨、兽骨等积累形成贝丘。
至绳纹时代晚期有了稻作农业,曾在九州惠良原、宇木汲田等遗址发现炭化稻米。
住所除洞穴外,一般都是竖穴式房屋。
从中期起村落规模已较大,屋群往往围绕中心广场呈环状排列。
新石器时代南亚、东南亚
南亚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地区的无陶新石器时期,年代约为前6000~前4500年。
已种植小麦、大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在这一时期末开始建造土坯房屋。
有陶新石器时期的年代约为前4500~前3500年,最初仅有少量彩陶,后来彩陶较发达。
这一时期家畜里增加了马,定居村落规模变大。
经过铜石并用时代,至前2500年左右过渡到青铜时代的印度河文明。
南亚次大陆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有布尔扎霍姆文化,年代约为前第3千纪初至前第2千纪中叶。
早期有竖穴式住所,晚期出现地面式泥土或土坯建筑。
发现小麦、大麦、稻、扁豆、豌豆和葡萄子等遗存,饲养狗、山羊等家畜,是较进步的农耕新石器文化。
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如越南的北山文化,年代约为前7000~前5000年。
遗址多发现在洞穴或岩荫,居民基本以渔猎采集为生,出土局部磨光石器和少量的粗陶器皿、陶网坠等,伴出大量螺壳和兽骨。
新石器时代晚期如越南的冯原文化,年代在前3000年左右。
发现稻谷遗存和农业专用工具——石�,饲养狗、猪、牛、鸡等家畜家禽,已采用轮制技术制陶,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晚期进而向铜石并用时代过渡的面貌。
主要分布在泰国南部及马来半岛北部的班清文化,年代约为前3000~前1000年。
住房为干栏式建筑,使用绳纹、席纹陶器。
在泰国的能诺他遗址,发现陶片上有水稻壳印痕,年代上限为前3590±320年,有人认为这是东南亚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
在东南亚岛屿地区的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陶器和磨制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约始于前3000年。
新石器时代欧洲
西亚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家畜饲养向欧洲传播,首先及于巴尔干半岛地区。
半岛南端的希腊前陶新石器文化,年代约在前第7千纪间,是欧洲最早的史前农业文化。
作物有大麦、小麦、粟、豌豆、小扁豆和巢菜,家畜有山羊和绵羊。
希腊有陶新石器文化的年代约为前6000~前2800年。
作物和家畜种类与前陶新石器时期基本相同,但增加了猪。
陶器的使用相当普遍,已有彩陶。
早期有土墙房屋,中期出现石基土坯墙。
晚期的迪米尼遗址位于小丘上,筑有6道石砌围墙的圆形小城堡,当为青铜时代迈锡尼文明卫城式建筑的先驱。
中巴尔干半岛的新石器文化年代约在前第6千纪中叶至前第3千纪末。
早、中期的代表性文化都已有农业和陶器。
如斯塔尔切沃文化的作物以小麦为主,还有大麦和豆,饲养牛、绵羊、山羊、猪等家畜,兼营渔猎。
有的陶器施简单彩纹,到前5000年初已有个别红铜器。
印纹陶文化因陶器饰有压印的篦齿纹组成的简单图案而得名(图3)。
它发源于巴尔干半岛西部,后来向西传播,将先进的农业文化带到西欧各地。
至晚期,中巴尔干各地的文化渐趋一致,典型代表为温查文化。
此文化定居村落进一步发展,出现二三间的连间房屋,个别遗址出土上刻图形的泥板,可能是图形文字的萌芽。
中欧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线纹陶文化,因其大体分布于多瑙河一带,又称多瑙河文化。
它是在巴尔干地区先进的新石器文化强烈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年代约为前第5千纪中叶至前第4千纪前半叶。
主要种植小麦,家畜以牛(只供肉食)为最重要。
长屋是此文化特征性的居住形式。
继此文化发展起来的漏斗颈陶文化年代约前3600~前2300年。
农作物以小麦为主,也有大麦和亚麻。
在波兰、丹麦发现此文化的石犁和双牛并列的泥塑小像,被认为是牛耕的物证。
西欧较早的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以印纹陶文化为代表,年代约为前5400~前3700年。
它是发源于巴尔干半岛的印纹陶文化向西欧扩展的结果,范围甚至扩展至东欧地区。
作物有大麦和小麦,牲畜有牛和羊,捕鱼占重要地位。
在东欧,有前第6千纪中叶至前第5千纪末的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文化,前第5千纪中叶至前第3千纪中叶的第聂伯河–顿涅茨河文化,都是该地区新石器农业文化的代表。
后者最后融入青铜时代的竖穴墓文化。
又有伏尔加河–卡马河文化、小窝–篦纹陶文化,它们属于定居的以渔猎为主的文化。
新石器时代非洲
非洲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面貌迄今以北非地区较为清晰。
年代约为前第8千纪至前第3千纪,开始阶段即出现陶器。
按文化面貌可分为4个地区:①地中海新石器文化。
年代约为前第5千纪至前第3千纪,主要分布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沿海地带,已形成农业村落,饲养山羊、绵羊和牛。
它与欧洲地中海沿岸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两者的印纹陶属于同一系统。
②撒哈拉新石器文化。
主要分布在撒哈拉大沙漠中南部地区,年代约为前第8千纪至前第3千纪,在北非4区中这里的新石器文化起始最早。
阿尔及利亚的阿梅克巴遗址出土陶器和用以加工谷物的石碾磨器,在前第6千纪的文化层中还发现非洲原产的稷类谷物,但是否为人工栽培尚无定论。
此时还盛行渔猎,有些遗址就属于渔民村落。
③卡普萨新石器文化。
分布地区介于地中海新石器文化与撒哈拉新石器文化之间,年代约为前第5千纪至前第3千纪。
陶器的使用不甚广泛,而以鸵鸟蛋壳制成容器。
晚期出现磨光石斧。
④埃及和苏丹东南部的新石器文化。
从开始即为有陶新石器文化,后期有的遗存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上埃及地区的塔萨文化是埃及最早的农业文化,年代在前4500年左右。
下埃及地区约在前4400~前4100年已有栽培小麦,不过渔猎经济仍起重要作用。
新石器时代美洲和大洋洲
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美洲经历了长期缓慢发展的史前时期,除旧石器晚期文化和个别金属器文化外,其他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
中美洲是美洲大陆最早产生农业的地区。
中美洲古代文化的中心位于墨西哥境内,是古印第安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这里在约前7000年的遗址中,已出土处于人工栽培驯化过程中原始形态的葫芦、玉米、辣椒、南瓜和豆类的炭化物,表明由狩猎采集经济向定居农业转化。
到前3500年左右,已有了人工培育的玉米、豆类和棉花,标志着进入农业文化阶段。
前2000~公元300年的时期称为中美洲古印第安文化古典期,大约相当于发达的新石器文化阶段。
它的早期出现陶器,包括彩陶,有了石臼、石杵等农具,还发现土墩石板墓遗迹。
晚期以奥尔梅克文化为代表,已建造金字塔式台庙、雕凿巨型人头像,有了用“点”、“画”组成的数字系统、象形文字铭文和历法记号。
北美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约始于前5000年。
在前2000年前后,中美洲的农耕文化影响和传播到北美南部,北美许多地区逐渐进入农业阶段。
但在西北海岸地带和极地,长期保持着渔猎和采集的经济方式。
南美洲的古代文化中心地区在安第斯山中部今秘鲁、玻利维亚一带。
安第斯地区约在前5000年以后开始种植豆类、南瓜、棉花及其他作物,逐步形成分散的定居村落。
陶器制作远比农耕要晚,直至近前2000年才出现最初的陶器,它们是美洲最早的陶器。
南美洲在有陶新石器时期,玉米种植从中美洲传入,农业成为主要生活来源,有些地方还出现原始的灌溉水渠。
大洋洲最早的人类踪迹发现于澳大利亚约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之后,原始文化发展极为缓慢,居民长期依靠渔猎和采集果实、贝类为生。
在前2000年左右,农耕和制陶技术从亚洲传入美拉尼西亚群岛,标志大洋洲开始有最初的农耕,种植对象有香蕉、芋头、甜薯、面包果树等。
大洋洲居民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很少发生显著变化,直到300多年前仍然处于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国
中国大约在不迟于前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
因各地自然环境很不相同,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文化面貌及发展程度有很大差别。
大致可分为四大经济文化区:①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
主要种植粟、黍,部分地区有稻、小麦、大麻、油菜、芥菜,较早饲养猪、狗,以后又有鸡、牛、羊等。
②长江流域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
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水稻,部分地区种葫芦,饲养猪、狗、水牛和羊。
③北方边地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细石器特别发达,磨制石器很少,陶器也不丰富,局部地区有农业和饲养业。
④华南渔猎采集–农业经济文化区。
渔猎采集经济长期占较重要地位,濒海临河地区尤其以水生动物为主要肉食来源,晚期有些地区形成稻作农业部门。
代表中国新石器文化主体的是原始农耕文化,作为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的史前农业自成体系。
与此相应,磨制石器比较普遍(图4);陶器发达,其中彩陶在晚期十分盛行;定居住房日益进步,一般从半地穴式发展为地面式,有的地区还出现土坯墙,居民点渐次形成规模性聚落;社会发展的阶段变化也较明显。
另有一种以定居渔猎为主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比较缓慢,它们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另一种文化类型。
从发展进程来看:早期约前1万~前7500年,农业萌芽。
江西万年吊桶环、仙人洞发现栽培稻植硅体(见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野生稻和古栽培稻谷壳,这是世界已知最早的栽培稻遗存。
当时经济生活仍以渔猎采集为主,种稻仅处于辅助地位。
这一时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骨、角、蚌器等兼而用之,出现少量陶器以供炊饮存贮之需。
华北地区也有数处早期遗址,但尚未发现人工栽培粟的证据。
中期约前7500~前5000年,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生产部门,稳定的定居聚落遍布各地。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数十座残存朽粟的粮窖(见磁山文化),湖南澧县八十垱环壕聚落遗址出土上万粒稻谷和米粒(见彭头山文化),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环壕聚落内整齐地分布着八九十座房屋(见兴隆洼文化)。
后两处聚落分别是中国南、北地区最初环壕聚落的典型代表。
晚期约前5000~前2600年,以前40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段。
前段农业文化获得大发展,母系氏族社会走向鼎盛。
仰韶文化早期的陕西临潼姜寨环壕聚落,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5个群组,大体反映了两级社会群体聚居在一起的社会结构(见姜寨遗址)。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木构干栏式建筑,代表了中国另一种建筑类型和聚落形态(见河姆渡文化)。
长江中、下游发现前4000多年的两处水稻田遗迹,在世界同类遗存中年代最早。
后段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父权制确立并得到加强。
仰韶文化晚期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现高规格大型复合体建筑,已具有原始宫室性质。
南、北地区均出现个别小型古城,史前聚落形态发生重大变化。
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红山文化晚期遗存中发现以石头围砌的祭祀建筑群。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突出显示了贫富悬殊和社会分化现象。
新石器时代末期约前2600~前2000年,或可划为铜石并用时代。
这一时期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涌现出一批土筑古城,一些古城成为区域性的统治中心,大、中、小聚落形成不同等级的聚落群体。
铜器手工业作为一项先进的专业化生产正在兴起,红铜、黄铜和青铜已用于制作少量小型工具和装饰品。
良渚文化的琢玉手工业尤为发达,已出土玉器30多个品类共约万件之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礼器。
此文化还在低矮山丘顶部建有方形祭坛和贵族墓地。
不同文化中都发现规格出众的大墓,常常有棺有椁,随葬品丰富精美,墓主很可能是社会组织中具有显赫地位的首领人物。
在有的墓葬和墓地中发现人殉、人祭遗迹,在城墙和房屋建筑下还有作为奠基牺牲的人牲,这些当属父权家族奴隶制社会中的现象。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一些先进地区可能已迈入邦国型的初级文明社会,成为日后王朝型夏代文明社会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