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历史简介
苏里南历史(history of Suriname),苏里南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大陆东北部。
面积16.4万平方公里(包括同圭亚那有争议的1.6万平方公里)。
人口60万(2020年),另有约18万人旅居荷兰。
印度人占37%,印欧混血种人占31%,爪哇人占15%,丛林黑人占10%,还有少数印第安人、华人和欧洲人。
官方语言为荷兰语,通用苏里南语。
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首都帕拉马里博。
苏里南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区。
1499年西班牙航海家A.de奥赫达首次探察了苏里南地区。
1551年荷兰人在苏里南河口处建立第一个移民点。
16世纪末,苏里南一度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630年英国殖民者占领苏里南,从巴巴多斯移民到苏里南经营烟草、甘蔗种植园。
1667年荷兰和英国签订《布雷达条约》,将北美洲的新尼德兰(今美国纽约州)让给英国,以此取得对苏里南的殖民统治。
1682年荷兰政府因财政困难把苏里南卖给荷兰西印度公司。
该公司于1683年又转手把苏里南的1/3卖给荷兰贵族范·索梅尔斯迪克公爵。
1799~1815年拿破仑战争期间,苏里南再次被英国占领。
根据1802年的亚眠条约,英国把苏里南归还给荷兰,称荷属圭亚那。
荷兰统治时期
从17世纪80年代起,荷兰殖民当局从非洲运入大批黑奴,从事甘蔗种植。
黑奴为反抗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曾多次举行武装起义。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部分黑奴从种植园逃入边远的森林地区,建立了一些独立新村,被称为丛林黑人。
1772年丛林黑人的起义队伍一度逼近帕拉马里博。
1863年荷兰殖民当局被迫废除奴隶制。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荷兰殖民当局从印度、爪哇和中国引进一批契约劳工。
这些劳工除参加甘蔗种植外,还帮助当地发展了水稻生产。
20世纪20年代,苏里南发现了丰富的铝土矿,但多年来铝土工业主要控制在美国和荷兰资本家手中。
独立后的苏里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曾占领苏里南。
战后,苏里南先后出现了苏里南民族党、苏里南进步人民党、印度尼西亚农民党和统一工会等组织。
1954年苏里南获得“内部自治”权,但国防和外交事务仍由荷兰政府掌握。
1973年民族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成立了以民族党主席H.A.E.阿龙为总理的政府。
1975年11月25日宣布独立,成立苏里南共和国。
独立后,苏里南政府为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对一些外资企业实行国有化,鼓励发展本国私营工业和开发内地资源等。
对外则主张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1975年12月苏里南加入联合国。
1976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80年2月25日,苏里南发生军事政变,阿龙政府被推翻,新成立的全国军事委员会接管政权,任命H.R.陈亚先为总理。
同年8月,陈亚先任总统兼总理。
1981年成立由总统陈亚先和军队司令D.鲍特瑟等六人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政策中心。
此后政府数次更迭,未遂政变时有发生。
1984年由军方、工会和企业界代表组成政府,W.乌登豪特任总理。
1985年又组成以鲍特瑟为首脑、乌登豪特为总理的新政府,同时成立以鲍特瑟为主席的最高决策机构最高磋商委员会。
在历经了几年由德西·鲍特瑟主导的军政之后,1987年时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之下,苏里南的军政府被迫重新启动民主投票的机制,但投票后成立的民主政府,又在短短两年后,于1989年时遭推翻恢复军政。
在1991年的大选之后,苏里南才终于慢慢的进入民主政治的运作,但过多不同族裔分据各方的政局,仍然有动荡不稳定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