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支敦士登历史简介
列支敦士登历史( history of Liechtenstein),列支敦士登公国位于欧洲中部奥地利与瑞士之间。
面积160平方公里。
人口估计38,749人(2020年),绝大多数居民为日耳曼人,多信仰天主教。
官方语言为德语。
首都瓦杜兹。
列支敦士登地区古代为罗马帝国一部分,5世纪日耳曼阿勒曼尼人进入该地。
后归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
1342年建立瓦杜兹伯爵领地,1396年得到神圣罗马帝国册封。
1434年瓦杜兹伯爵领地与施伦堡伯爵领地合并,形成列支敦士登版图。
两个领地分别于1699年与1712年让与公爵、列支敦士登的约翰·亚当。
1719年奥地利君主、德意志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六世(1685~1740)封瓦杜兹和施伦堡两地为公国,以公爵的姓氏列支敦士登为国名。
1806~1814年在拿破仑一世控制下,成为莱茵同盟成员。
1815~1866年加入德意志邦联。
1852年与奥地利建立关税同盟。
1866年宣布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支敦士登明确其永久中立地位,于1921年制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宪法。
1923年与瑞士订立关税同盟,使用瑞士货币,大部分外交事务由瑞士代理。
1938年弗兰茨·约瑟夫三世即公爵位,成为国家元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支敦士登在保持中立的同时也是少数几个不承认慕尼黑协定以及第三帝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欧洲国家之一,并且在二战中始终承认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为合法政府,其位于战区的家族财产被带到列支敦士登(以及伦敦)妥善保管。
在战争快要结束时,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夺取了在其认为是德国领土的地区,而剥夺了列支敦士登王朝在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世袭的全部土地及所有权,而直到1938年德奥合并之前列支敦士登亲王还一直居住在维也纳。
列支敦士登被剥夺的主权(属于国际法庭中现代法律争议的部分)包括超过1600平方公里的农田及森林,以及许多其家族所拥有的城堡和宫殿。
列支敦士登亲王现在依然对这些土地提出主权要求,要求捷克和斯洛伐克归还所占领土。
也因此争议,列支敦士登公民在冷战期间被禁止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后,列支敦士登和它们之间依然互不承认。
但最终列支敦士登分别于2009年7月13日和12月9日与捷克和斯洛伐克建立了外交关系。
列支敦士登在二战快要结束时,曾拒绝苏联的遣返要求而为大约500名俄罗斯解放军士兵(一支编入德意志国防军的俄罗斯投敌部队)提供政治庇护;为纪念这一事件在靠近奥地利边境的后施伦贝格(Hinterschellenberg)树立了一块俄罗斯纪念碑,同时在该国的旅行地图上也有标明。
当时作出给予政治庇护的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列支敦士登自身仍很贫困,为这群难民提供生活所需十分困难,而苏联的声势正如日中天。
最终,阿根廷同意这些避难者前往永久定居。
相比之下,英美等战胜国在奥地利执行了“严责行动”(Operation Keelhaul),将在战时曾经协助德国的苏联民众遣返母国,之后遣返对象甚至扩及为了逃离共产党掌政而离开苏联的东欧难民。
被遣返的难民有极高比例是在古拉格的营区中被肃清。
由于战后严峻的财政困境,列支敦士登王朝经常通过出售家族所拥有的艺术珍品来缓解,例如其中就包括了美国国家美术馆于1967年购得的达芬奇名画《吉内薇拉·班琪》(Ginevra de’ Benci)。
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因为其境内的低税率环境、永久中立地位与完美的居中地理位置,吸引许多欧洲企业成为避税天堂,列支敦士登变得逐渐繁荣。
观光业(主要是冬季时往阿尔卑斯山区的滑雪人潮)与金融服务业的发达,支撑起该国绝大部分的经济收入。
列支敦士登亲王是世上第六富有的国家元首,据信其财产为40亿美元。
今日列支敦士登人民过着世界顶级水准的生活。
1990年列支敦士登加入联合国。
1991年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1995年加入欧洲经济区和世界贸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