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罗马尼亚历史 菊江历史网

罗马尼亚历史 菊江历史网

罗马尼亚历史简介

罗马尼亚历史( history of Romania),罗马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和多瑙河下游。

东临黑海,南接保加利亚,西南、西北分别与塞尔维亚和匈牙利为邻,东北同苏联接壤。

面积23.8万平方公里。

人口 19,317,984(2020年估计),主要为罗马尼亚人,其次为匈牙利人、吉普赛人、日耳曼人。

居民主要信奉东正教。

罗马尼亚语为国语。

首都布加勒斯特。

古代时期

公元前第3千纪末期,游牧的印欧人渗入喀尔巴阡山-多瑙河地区,与当地人杂居,形成喀尔巴阡-巴尔干人。

公元前7世纪始,受斯基泰人、希腊人和居尔特人的文化影响,进入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民主阶段。

公元前500年,该地区广泛使用铁器。

同时,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和巴纳特形成达基亚人,在喀尔巴阡山东、南麓形成杰蒂人。

公元前70年布雷比斯塔(?~约公元前44)统一达基亚各部落,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达基亚国,标志着罗马尼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

布雷比斯塔去世后,达基亚国分裂。

公元1世纪,德凯巴鲁斯(?~106)领导达基亚人以特兰西瓦尼亚为中心重新建国。

106年,罗马帝国征服达基亚-杰蒂人的大部地区,使其成为帝国的一个行省。

达基亚-杰蒂人与罗马人长期相处,逐渐罗马化,形成罗马-达基亚人。

271年,罗马帝国军事和行政机构撤离。

4世纪,基督教开始用拉丁语传播。

7世纪,迁入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乌拉尔阿尔泰人逐渐为罗马-达基亚人同化。

10世纪,罗马尼亚民族和语言最终形成。

封建国家的产生

10~11世纪封建关系发展,罗马尼亚农村村社制度瓦解,出现许多小公国。

11世纪末,特兰西瓦尼亚并入匈牙利王国。

1241~1242年遭蒙古人的侵袭。

匈牙利人、波兰人也不断入侵喀尔巴阡山东部和南部的小公国。

14世纪初,巴沙拉布一世(?~1352)统一喀尔巴阡山东部各公国,建立瓦拉几亚公国。

1359年博格丹一世(?~1365)统一喀尔巴阡山南部各公国建立摩尔多瓦公国。

14~15世纪罗马尼亚大部分村社农民沦为农奴。

随着封建压迫的加重,农奴经常逃亡,1437~1438年在博伯尔纳爆发了农民起义。

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

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开始入侵罗马尼亚各公国。

各公国君主依靠农民、小地主和商人,进行了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

在占绝对优势的土耳其军队压力下,1415年瓦拉几亚公国臣服于奥斯曼帝国。

摩尔多瓦人民在斯特凡大公领导下,英勇抗击侵略者,屡创敌军。

但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1487年摩尔多瓦沦为土耳其附庸。

1541年,特兰西瓦尼亚也被迫臣服于土耳其。

罗马尼亚各公国须向土耳其纳贡,但可保持内部事务的自治权利。

1594年11月,瓦拉几亚米哈伊(勇敢者)大公(1558~1601)率军反抗土耳其统治。

次年8月,在克卢格雷尼大败土军。

1598年土耳其与之签订和约。

1600年米哈伊大公先后将摩尔多瓦、特兰西瓦尼亚置于麾下,在罗马尼亚历史上首次实现三公国的统一。

次年8月米哈伊大公被属下将领刺杀,国土分裂,再度从属于奥斯曼帝国。

17世纪50年代,三公国再次掀起反土斗争,又被镇压。

17世纪后半期,土耳其军队向欧洲腹地进攻失败,1699年哈布斯堡王朝兼并特兰西瓦尼亚。

1711年俄土战争中,土耳其再次受挫于俄国,遂加强对罗马尼亚的统治,分别于1711年、1716年在摩尔多瓦、瓦拉几亚推行法纳里奥特制度,即委派居住在康斯坦丁堡法纳里奥特街区的希腊上层分子为两公国君主。

从此,两公国完全并入奥斯曼帝国。

1775年奥地利夺取罗马尼亚的布科维纳。

1784年10月,特兰西瓦尼亚麦斯提亚堪村爆发霍里亚·尼古拉(1735~1785)领导的农民起义。

起义很快遍及札朗德区和胡内多阿拉等县,义军英勇地打击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军队。

次年被残酷镇压。

这次起义迫使奥皇约瑟夫二世取消了有关农民人身奴役的若干规定。

1811年俄土战争再次爆发,次年俄国占领比萨拉比亚。

近代时期

18世纪后半期,罗马尼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资本主义有显著的发展。

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动,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791年由罗马尼亚知识分子发起、以特兰西瓦尼亚全体罗马尼亚人的名义发表的请愿书,要求恢复被剥夺的政治权利,享有平等的民族权利。

同年3月请愿书递交奥地利皇帝。

请愿书运动(备忘录运动)促进了民族解放和实现罗马尼亚国家统一的斗争。

T.弗拉迪米雷斯库(1780~1821)领导的瓦拉几亚1821年起义是罗马尼亚近代史的开端。

1829年俄国又一次打败土耳其,罗马尼亚沦为俄国的“保护国”。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趋尖锐,终于导致罗马尼亚1848年革命。

同年6月14日,以N.伯尔切斯库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布加勒斯特建立临时政府,着手资本主义改革。

这次革命遭到俄国和土耳其的血腥镇压,但激发了罗马尼亚人民实现独立、统一和争取社会进步的民族民主意识。

1856年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败北。

1859年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实行了统一(见罗马尼亚统一),1862年正式定国名为罗马尼亚公国,仍隶属奥斯曼帝国。

罗马尼亚大公A.I.库扎(1820~1873)废除农奴制度,将教会土地收归国有。

1866年2月,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组织-怪诞联盟发动政变,强迫库扎大公退位,同时成立摄政府,拥戴普鲁士血统的卡罗尔一世(1839~1914)为罗马尼亚大公。

1877年卡罗尔一世率军参加俄土战争。

同年12月,罗军在普列文迫使4万多名土军投降。

次年2月,土耳其求和。

根据1878年3月《圣斯特凡诺条约》、同年7月《柏林条约》柏林会议(1878),欧洲列强和土耳其承认罗马尼亚的独立。

1881年罗马尼亚公国改为罗马尼亚王国。

资产阶级的自由党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保守党轮流组织王国政府。

1887年王国政府制定鼓励工业法、推行保护关税措施,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地主资产阶级残酷剥削人民,激化了阶级矛盾,先后爆发1888、1907年农民起义和1905~1907年工人运动。

1916年8月,罗马尼亚王国参加协约国,向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现代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

根据1920年6月协约国与匈牙利缔结的《特里亚农和约》,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归并罗马尼亚,国家统一问题基本解决。

罗马尼亚现代史由此开始。

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罗马尼亚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仅1920年3~10月,全国就举行近350次罢工。

同年10月20日,爆发全国工人总罢工,有20多万工人参加,全国经济生活几乎陷于停顿。

1921年5月,社会党改组为共产党,罗马尼亚革命进入新阶段。

同年王国政府实行土地改革,民族资本获得较大发展。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罗马尼亚经济陷入困境。

国王卡罗尔二世(1893~1953)废除宪法,加强专制统治,触发1933年全国石油和铁路工人大罢工。

1938年2月,又颁布新宪法,建立君主独裁统治,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垄断化,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

1939年法西斯组织──“铁血团”分子暗杀了首相A.克利内斯库(1893~1939),法西斯势力增强。

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同以N.蒂图列斯库为首的民主力量一道进行了反对法西斯、维护巴尔干地区和平的斗争。

1940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分别占领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纳、南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

卡罗尔二世退位。

同年9月,I.安东内斯库将军出任政府首脑,建立军事法西斯独裁统治,将国家纳入反苏战争的轨道。

罗共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44年德国法西斯军队节节败退,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爆发,安东内斯库政权被推翻(见彩图)。

罗军与苏军一起参加了解放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

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八·二三”武装起义开始了罗马尼亚人民革命的新时期。

1945年3月6日,以P.格罗查为首的民主政府成立,实行土地改革等民主措施。

1947年12月30日废除君主制,宣告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诞生,人民革命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开始。

1948年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合并为统一的罗马尼亚工人党,G.乔治乌-德治任总书记。

1948年通过了新宪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实行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始,实行计划经济,以实现国家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

同年10月5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62年春,全国实现农业合作化。

1965年7月罗共第9次代表大会将工人党改为共产党,制定了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纲领,选举N.齐奥塞斯库为党的总书记。

8月,大国民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罗马尼亚为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9年8月罗共“十大”确立以后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1974年齐奥塞斯库当选为总统。

1975、1980和1985年继续连任。

1989年12月该国政局发生变动,[[[齐奥塞斯库]]被推翻,23日成立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J.伊利埃斯库担任主席。

28日改国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为罗马尼亚,保留共和制。

2004年3月29日,罗马尼亚加入北约。

2004年11月28日,罗马尼亚举行总统选举,阿德里安·讷斯塔塞和特拉扬·伯塞斯库进入第二轮。

12月12日,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举行,伯塞斯库当选。

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正式加入欧盟。

2007年2月28日,在野社会民主党以伯塞斯库有违宪行为为由正式提出弹劾总统案,4月19日,罗议会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弹劾总统议案。

弹劾案次日获得宪法法院确认后,总统伯塞斯库随即被停职一个月,参议院议长沃克罗尤出任临时总统。

4月20日,宪法法院对尼古拉·沃克罗尤出任临时总统的资格予以确认,接替因议会通过弹劾议案而停职的伯塞斯库。

5月21日,罗马尼亚就议会弹劾总统议案举行全民公决,这次全民公决的投票率为44.02%,其中赞成议会弹劾总统议案的选民为24.9%,反对者为74.32%。

弹劾案未获通过,伯塞斯库复职。

2009年12月9日,罗马尼亚中央选举办公室定于公布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最终结果,预计得到罗马尼亚民主自由党支援的现总统伯塞斯库以50.33%的微弱多数战胜社会民主党主席杰瓦讷,获得连任。

伯塞斯库和杰瓦讷的得票率太接近,而社民党又声称本次大选存在舞弊行为,这导致选举结果被蒙上了“缺乏合法性”的阴影。

2012年7月6日,在野社会自由联盟在罗马尼亚议会提出总统弹劾议案,理由是总统伯塞斯库越权行使总理职权。

议会通过了弹劾议案,按照宪法规定,伯塞斯库被停职,一个月内,全民公决将决定总统的职位去留。

7月29日,全民公投由于投票率未过半,选举委员会宣布此次弹劾失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7281.html

芬兰历史 菊江历史网

法国历史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