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书简介
《隋书》(汉语拼音:Sui Shu;英语:History of Sui Dynasty),二十四史之一,唐代魏徵等撰,记载中国隋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共85卷,内帝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
纪、传主要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至恭帝义宁二年(618)共38年的历史。
《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一部分是纪传部分,由魏徵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另一部分为史志部分,始修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是由长孙无忌监修的。
《隋书》的修史水平是较高的。
一是因为当时唐朝集中了一大批有才之士:先后参加编写的孔颖达、许敬宗、于志宁皆名列贞观时期著名的“十八学士”之列;颜师古是当时名垂一时的经史大师;负责修撰天文、律历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
这样,《隋书》的修撰,便得到了学术上的保证。
二是因为修史当时离亡隋时间较近,有不少隋朝的史料尚可资证。
如隋人王劭撰的《隋书》八十卷,便保存着许多隋王朝的诏策。
此外,当时也还存有数十卷《开皇起居注》等。
更重要的是,唐贞观时离隋炀帝时不过二十余年,有许多隋朝遗老仍健在于世,可以通过访查直补史事。
《旧唐书·孙思》便载:“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
”说明修《隋书》时,史官们曾访问过不少人。
还有不少修史的作者本人就在隋朝生活过,有着亲身的经历,因而史实也就较为准确。
三是作为主编的魏徵,历史上素称谏臣,号为“良史”,他主编修史时一般能坚持据事直书,不像后代史书的一些纪传有那么多的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