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战国策 菊江历史网

战国策 菊江历史网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

《战国策》(英语:Strategies of Warring States),又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断代史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战国策》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

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

《战国策》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概述

《战国策》中的权变故事,大体可分作两类。

一类是早期作品,写作时间离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说辞大体符合历史事实,史料价值较高,《战国策》中许多中短篇说辞都属于这一类。

不过由于传闻不同,同记一事有时也不免互有出入。

另一类是晚出的拟作,拟作者对史事已颇茫然,其中许多都是托喻之言、虚构之事,谈形势则扞格难通,言地理则东西不辨,《战国策》中的许多长篇说辞大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说:“世言苏秦事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其他人的事迹也有类似情形。

《汉书·艺文志》共著录了纵横家12家,207篇。

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见到了皇家藏书中有6种记载纵横家说辞的写本,内容庞杂,编排错乱,文字残缺。

它们有《国策》(并非今本《战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脩书》等不同名称。

刘向依其国别,略以时间编次,定名为《战国策》33篇。

东汉时高诱为此书作注。

隋代已残缺不全,今仅存10篇。

除刘向所见外,当时还有不少在民间流传的纵横家说辞。

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部和《战国策》类似的书,整理者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这部帛书共27章,有11章见收于《战国策》和《史记》,其余16章是佚书。

由于秦始皇焚书的重点是各国的史书,故《战国策》为后世治史者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资料,司马迁就曾采取其中的90多事载入《史记》中。

而且《战国策》所收多是优秀散文,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策》在流传中颇有亡佚,到北宋中期已散佚了11篇,由曾巩访之士大夫家,才重新补足33篇之数。

今天所见的《战国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分国编次,共33篇460章,也有分为497章的。

其所记史事,上起公元前490年知伯灭范、中行氏(《赵策一》),下迄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燕策三》鲍本),反映出上下270年中重要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战国策》的版本大致有两个系统。

南宋初年,剡川(今浙江嵊州)姚宏校注此书,态度谨严,忠于原作,书成于绍兴丙寅(1146),不久就有刻本。

此本在清代经黄丕烈影写复刻,收入《士礼居丛书》,流传极广,今通称姚本,其中包括东汉高诱的残注和姚宏的续注。

和姚宏同时,缙云(今属浙江)人鲍彪也为《战国策》作注。

鲍氏改动原文,重新编次,受到后世许多人的讥评。

元代吴师道撰《战国策》注,对鲍注订误补缺,释疑解滞,甚便读者。

《四部丛刊》初编曾把吴书的元至正十五年(1355)刻本影印收入,其他的重刻本流传的也很多,今通称鲍吴本。

此后,中外学者研究《战国策》的不少,或零篇短札,或巨制宏文,各有所获。

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诸祖耿有《战国策集注汇考》,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的《战国策》汇注诸家注本和札记等,便于读者参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7673.html

春秋 菊江历史网

国语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