祆教简介
祆教(汉语拼音:Xianjiao;英文写作“Zoroastrianism”,词根“Zoroastrian”,音译琐罗亚斯德,是祆教的创始人名字),中国古代对琐罗亚斯德教的称谓。
又称火祆教,俗称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教何时传入中国,尚无定论。
一般认为,波斯于518年(北魏神龟元年)通北魏,与波斯邻近的滑国(今阿姆河南昆都斯城)于516年(天监十五年)通梁,这两国皆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因之该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当在516~519年间。
该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称天神、火天神等,至隋末唐初称火祆或祆,以示外国的天神。
该教传入中国后,曾受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朝的扶持。
北魏灵太后率宫廷大臣及眷属数百人奉祀火天神。
北齐后主“躬自鼓舞,以事胡天”,京都邺(今河南临漳)有不少奉祀火祆的神庙。
北周皇帝也亲自“拜胡天”,“从事夷俗”。
唐初,中国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国、疏勒、于阗等地已流行祆教。
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都在鸿胪寺设置火祆教的祀官。
至唐朝,祠部设有管理祆教的祀官萨宝(也称萨甫)府官,主持祭祀。
分萨宝祆正、祆祝、率府、府史等,自四品至七品不等。
东西两京都建有祆祠,东京有两所,西京有四所。
此外,河南有两所,碛西诸州随地都有。
在这些祆祠中,由丝绸之路进入的“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
845年( 唐会昌五年),武宗排佛时祆教也受牵连。
祆祠被拆毁,祭司勒令还俗,祆教受到严重打击。
虽至大中年间弛禁,却未能恢复元气。
以后经五代、两宋犹有残存,民间仍有奉祀火神习俗,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
南宋以后,逐渐不见于中国典籍,该教在中国内地基本绝迹。
现在印度的孟买和古吉拉特约有13万教徒,称帕西人。
在伊朗的德黑兰、耶兹德、克尔曼等地尚有3万教徒。
祆教经典
主要为《波斯古经》,音译“阿维斯陀”,是波斯古代宗教神话、历史传说、礼仪规范、社会习俗等的汇集。
最早汇编于公元前4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后期,后毁于兵燹,仅存1卷。
前3世纪的安息王朝曾下令收集和整理。
至萨珊王朝时(3~7世纪)重新编辑和审定为21卷。
但在萨珊王朝灭亡二三百年后,《波斯古经》逐年亡佚,保留至今的残卷,仅为最后审定本的1/4。
其内容包含6部分:①伽萨,即颂诗;②耶斯那,即祭祀书;③维斯帕拉德,也称小祭祀书;④耶什特,即赞美诗;⑤万迪达德,即驱魔书;⑥胡尔达,即小波斯古经。
此外,还有《波斯古经注释》、《宗教行事》、《创世记》等,都是9世纪后的注释或解说。
祆教教义
根据帕西人的解说,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
经典认为,原始之初就存在相互对立的善与恶两大本原。
善本原阿胡拉·玛兹达是真诚、善良、纯洁、智慧和创造的体现,乃光明和生命的源泉;恶本原阿赫里曼是虚伪、邪恶、污秽、愚昧和破坏的代表,为黑暗和死亡的根源。
协助善本原的有正义、善思、王国、虔敬、完善、不朽六大天使,众多小天使和守护神,以及奉行善思、善言和善行的正教徒;恶本原的帮凶有与之对立的各种妖魔鬼怪及为非作歹的伪信者。
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两大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构成整个历史的全过程。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阿胡拉·玛兹达为战胜阿赫里曼,特意创造了世界作为他们斗争的场所,因之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进程也就是世界创造和劫灭的过程。
这一进程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为3,000年,共历12,000年。
第一时期,阿胡拉·玛兹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世界。
第二时期创造了物质世界,首先创造火,即无限光明。
人类产生于这一时期,随之开始与入侵的恶魔进行战斗。
第三时期进行了反复、全面的较量,最终以善神的完全胜利和恶魔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第四时期,琐罗亚斯德的后裔隐遁先知将分期归来继承他的未竟之业,完成拯救世界和人类灵魂的最高历史使命。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在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中,人有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意志,决定个人命运的是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
人的体内有5种内在力,即活力、悟性、良知、灵魂和灵体。
后4种均为善神玛兹达所赐,属圣洁而永恒之力,人死后将返回光明王国。
与此相关的教义是善恶报应、灵魂转世和末日审判。
还认为,每个人死后,其灵魂尚停留在死者头部周围,反思一生的言行,至第四日后进入“裁判之桥”,接受严肃的审判。
善者的灵魂会受到绮丽少女的接待,引领进入天国。
恶者的灵魂在通过裁判之桥时会如履尖刀,从桥上堕入地狱。
天堂和地狱各分4层,依据善恶的好坏分别进入不同层次,作为奖惩。
到世界末日之时,不论是升入天国还是坠落地狱的灵魂,都还要接受最后的审判。
经过最后审判,恶者的灵魂涤净罪恶,也可和善者的灵魂一起复活,共同进入光明王国。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阿胡拉·玛兹达在战胜阿赫里曼的进程中逐渐成了宇宙的主宰者,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的统治者,是唯一的、最高的存在,因此帕西人强调其教义是一神论。
在古代琐罗亚斯德教中的扎尔万派,曾从教义和逻辑上假定阿胡拉·玛兹达和阿赫里曼之上有一个最高实体,称扎尔万,意为永恒时间,是善恶二神的父亲和主宰,奉为原始之初的唯一天神。
琐罗亚斯德教在1世纪安息王朝时被视为异端并几近消亡,但至萨珊王朝后期再度流行。
在遭受迫害后以伪装的形式遗存至今。
祆教宗教仪礼
最基本的是礼拜圣火,也是教徒的首要义务。
在古代波斯,圣火按祭司、贵族、骑士和农民分有等级。
而现在,在伊朗和印度的寺庙中都设有祭坛,教徒家中和工作场所也点燃圣火。
点燃和保持圣火都要经过繁复的仪式,并使用特制的器具。
此外,该教规定男女到7岁(印度)或10岁(伊朗)时都要举行入门的新生礼,由祭司授予圣衫和圣带作为真正教徒的标识。
此后要终身佩用,以示不忘宗教义务。
清净仪式分为3种:①小净,在起身、便溺、时食前后都要洗涤身体裸露部分并诵读经文。
②大净,在新生礼、结婚或分娩时要在祭司主持下进行全身沐浴。
③特净,主要为将从事神职工作或搬运死尸者举行,须有二名祭司主持,仪式繁复,要历时9天。
琐罗亚斯德教的葬礼继承古代波斯遗俗,实行天葬或鸟葬。
教徒死后,尸体不能玷污水、火、土,因而送入寂没塔。
塔一般建在山丘上,塔中有井,塔顶安放石板,分内中外三层,分置童、女、男尸体。
举葬后,先让秃鹫啄食尸肉,剩下尸骨经晒干后再投入井中。
时至今日,印度帕西人所在地区仍坚持这种葬礼,但困难愈来愈大。
祆教教阶
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统称为麻葛,意为得到神赐恩惠的人。
原为古代波斯米提亚王朝时的祭司种姓,后指阿契美尼德王朝和安息王朝时期主持祭祀的祭司阶层。
萨珊王朝时期沿用此称,在琐罗亚斯德教的教阶制度中统指低级祭司。
教阶中最高的是祭司长(穆贝德·穆贝丹或达斯托拉姆)和大祭司(达斯图尔)。
他们管理一个或几个中心寺庙,主持重大祭祀。
其次为祭司和宗教学者(穆贝德);再次为助理祭司或事火祭司(埃尔帕特、阿斯纳塔尔、阿扎尔巴德、阿塔瓦赫什)。
祭司均出自圣职家族,父子世代相承,嫁娶对象也须出自圣职家族。
任职前要学习经典,熟悉祭祀仪式、典章规则。
→ 学科目录: 宗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