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国青铜器简介
晋国青铜器(Bronzes of the Jin State),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青铜器。
原有一些见诸著录及传世的器物,又有山西侯马新田故城一带墓葬的出土物及东南陶窑遗址中所出的制造青铜器的陶范等重要考古发现,从而揭示了春秋时期晋国青铜器的发展概况。
宋代著录中有晋姜鼎一件,器主是晋文侯的夫人晋姜,作于晋昭侯在位时期(公元前745~前740)。
此鼎附耳、浅腹、折沿,腹饰波曲纹,是典型的春秋初期的风格。
侯马上马村13号墓是出土青铜器的重要墓葬,共出器物180多件,组合为鼎、鬲、甗、敦、簠、漤、方壶、鉴、盘、匜等,并有编钟及石质的编磬以及戈、矛等武器。
其容器的组成,同洛阳中州路第二期的青铜器墓相近似。
鼎有7件,形制不同,但皆附耳。
敦为环钮,有三小足。
漤有对称的两个环耳。
这些特点均与中州路二期类同。
9 件编钟已是钮钟形式,是钮钟中相当早的一例。
两件鼎作者为徐王之子庚儿,据徐器序列其时代当为春秋中期偏晚,因此上马村13号墓应为春秋中、晚期之交的墓葬。
侯马窑址出土陶范多达3万余块,其中可辨器形者有1000块以上,可以配套的有100多件,是研究晋国青铜器器类、风格和工艺的重要材料。
其中属于早期的陶范纹饰较简素,以平面的蟠螭纹、绹纹为主,与晋公哷上细密的平面蟠螭纹正相合。
晋公哷作于公元前537年,代表了春秋晚期的风格。
晚期的陶范多有浮雕状纹饰,有的非常复杂富丽,与相传出土于河南辉县的一对赵孟壶和一对智君子鉴上的纹饰风格相同。
赵孟壶铭文记与吴王会于黄池,事在公元前482年。
智君子鉴上的浮雕状纹饰比赵孟壶更为发达,时代当更晚,铭文中的“智君子”可能就是公元前453年被韩、赵、魏所灭的智氏末一代智瑶。
因此,这种浮雕状纹饰当起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前期。
晋国青铜器铸作工艺在春秋列国中居有领先地位,侯马出土的陶范上的嵌错图象和浮雕状纹饰,显示了晋国青铜器铸作工艺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