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灵渠 菊江历史网

灵渠 菊江历史网

灵渠简介

灵渠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至今仍发挥着农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

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江水的上游为零水,因而亦称“零渠”,唐代以后改称今名“灵渠”。

1988年,灵渠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岭南,命监察御史史禄修筑灵渠。

灵渠作为人工运河,长达36.4公里,沟通了湘漓二水,联系着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集通航和水利灌溉于一身。

后来又经东汉的马援、唐代的李渤和鱼孟威的精心维修,灵渠的工程体系才最终得以完成。

灵渠是由秦堤、南北二渠、铧嘴、大小天平、三十六个陡门、泄水天平、回龙堤等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

铧嘴用方形石砌成,形似犁铧,把湘江水一劈为二,三分入漓,七分归湘。

其上有一座亭子,称为分水亭。

大小天平石堤紧接着铧嘴的尾端,由大块青石砌成。

北侧长380米,为大天平;南侧长120米,为小天平。

大小天平组成了人字形,增加了水坝的抗压力。

大小天平略低于湘江的两岸,从而可以使洪水漫越堤的顶部,排入湘江的故道。

它不仅是分水坝,能拦河蓄水入渠,亦是滚水坝,能自动排泄多余的河水,保证渠内的流量处于安全的界限,不至于威胁到渠的安全。

南渠是湘江进入漓江的人工运河,由于在湘江上大小天平的断流,船只不能越坝通过,故此又开凿了北渠。

北渠形状弯曲迂回,利于行船。

秦堤指南渠自南陡口到兴安县城上水门的渠堤,长约2公里,全由人工筑成。

为了解决灵渠浅、狭、曲、急的问题,在渠道水浅流急处砌筑有半圆形的陡堤,称“陡门”,用来提高水位,使船只可以通行无阻。

唐代时有十八个陡门,宋代有三十六个,清有三十二个。

灵渠的陡门是船闸的原始形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措施。

灵渠的兴修,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放后又经过多次的修葺,使灵渠成为兴安重要的农田灌溉河道。

图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渠
灵渠,广西兴安县,2022年4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灵渠,广西兴安县,2022年4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灵渠,广西兴安县,2022年4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灵渠铧嘴,广西兴安县,2022年4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灵渠大天平,广西兴安县,2022年4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8115.html

莎车 菊江历史网

成周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