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蕃简介
吐蕃,7~9世纪时古代藏族在中国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
蕃为古代藏族自称。
6世纪时,以山南地区经营农业的雅隆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已经建立政权,并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
其君称赞普,相称大论、小论。
629年松赞干布继赞普位,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他制定法律及职官、军事制度,统一度量衡,命人创制文字,与唐、天竺(今印度)、泥婆罗(今尼泊尔)开展交往,引入先进文化。
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
640年,唐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结成和亲。
高宗、武后时期,吐蕃灭吐谷浑,威胁唐之陇右、河西,进而与西突厥余众连兵,争夺唐之安西四镇。
双方战争不断,然通使亦不绝。
709年,唐又以宗室女嫁赞普弃隶赞。
但两个王朝的关系仍然充满冲突,双方争夺的战线从河西、陇右、安西四镇直到大、小勃律。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兵东调平乱,吐蕃趁虚据有陇右 、关西。
763年一度攻进长安。
唐河西、安西、北庭地区初被隔绝,后亦沦陷。
在唐西南的南诏亦依附吐蕃。
8世纪90年代,吐蕃势力极盛,控制区域西达葱岭,北至天山,东至今四川西部及甘肃陇山一带。
它在西方阻止了大食人的继续东进;在北方则与葛逻禄、黠戛斯等结盟同回鹘争衡。
821~822年唐蕃会盟,翌年建立了唐蕃会盟碑。
846年(一说842),赞普达磨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爆发,战争连年不绝,引起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瓦解。
848年,沙州汉人张议潮起义,赶走吐蕃统治者,建立归义军政权,以河西归顺唐朝。
自松赞干布起,吐蕃赞普9人,历218年。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有烧炭、冶铁、毛织等手工业。
冶铁有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设铁索桥。
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吐蕃王朝瓦解以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