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黠戛斯简介
黠戛斯(汉语拼音:Xiajiasi),唐代西北民族名。
地处回纥西北三千里,约当今叶尼塞河上游。
汉作鬲昆,又作隔昆,或坚昆;南北朝至隋作护骨,或结骨、契骨、纥骨;唐朝通用的汉译名是黠戛斯,或纥扢斯。
唐初,黠戛斯属薛延陀汗国。
贞观六年(632),唐朝发使聘问。
二十二年,其首领失钵屈阿栈入唐,唐以其部为坚昆都督府,任失钵屈阿栈为都督,隶燕然都护府。
东突厥再兴后,使黠戛斯臣服。
8世纪中叶,回纥兴起,取代了突厥的势力,黠戛斯被打败,为回纥属部。
9世纪30年代末,回鹘汗国内乱,不久,黠戛斯发兵攻灭之。
回鹘部众分数支南下和西徙。
黠戛斯追击西迁回鹘部众,曾一度占领安西与北庭,但不久退出。
此时黠戛斯可汗牙帐由睹满山(又作贪漫山,今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之北迁到睹满山之南;南邻吐蕃,西南连葛逻禄。
吐蕃之通葛逻禄,畏惧回鹘抄掠,往往需借黠戛斯护送。
会昌五年(845),唐曾册立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诚明可汗。
黠戛斯人赤发皙面;也有黑发之人,传说为汉代李陵之后。
主要从事游牧,兼营渔猎,也有少量的农业。
擅长冶金术。
信仰萨满教,称为“甘”。
使用类似北欧的如尼字母拼写的文字,这种文字一直流传到其东南邻族突厥与回鹘。
已有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的对立,但仍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
黠戛斯在契丹兴起并据有漠北时,称辖戛斯,辽朝在其地设有辖戛斯大王府。
宋代称之为黠戛司,但对其情况却不甚了了。
金代称之为纥里迄斯,蒙古人称之为吉利吉思,清代随着准噶尔人的叫法称之为布鲁特。
阿拉伯文、波斯文史料也有关于他们的记载。
关于黠戛斯从叶尼塞河流域南迁到天山地区的过程,现仍无准确翔实的叙述。
大致说来,西辽的西迁和13世纪蒙古的西征都影响到黠戛斯,促成部分黠戛斯人南迁。
15世纪以后,黠戛斯人被准噶尔人驱逐出七河流域(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等七条河流流程区域),迁到中亚费尔干纳一带。
18世纪中叶,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分黠戛斯返回七河流域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