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契丹 菊江历史网

契丹 菊江历史网

契丹简介

契丹(汉语拼音:Qidan),古代中国北方民族及其所建政权名,亦称契丹族

与奚同为源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北魏始见契丹族名。

原分八部,居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以北,从事游牧。

唐贞观初形成部落联盟,盟主常为大贺氏。

648年诸部皆请内属,唐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赐姓李。

各部分置羁縻州十,各以首领为刺史。

武周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曾大规模反抗。

以后,契丹附于后突厥。

玄宗时又有叛服,以至唐朝置范阳、平卢两节度重兵防守。

后受制于回鹘。

9世纪中叶,部落渐盛,征服邻近部族如奚、室韦等。

907年,耶律氏为盟主,916年称帝,国号契丹;947年改称辽。

契丹在境内汉人帮助下发展了农耕和手工业,学习汉文化,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小字。

本信萨满教,后期佛教大兴。

1125年,辽为金所灭,契丹人多归附于金;一部分则于辽亡前一年(1124)随耶律大石西迁建西辽(哈剌契丹,1124~1211)。

后契丹人多同化于汉人、蒙古人中。

现代多数研究者认为今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

契丹国势曾远及中亚,故中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国,13世纪蒙古西征后则转指整个中国。

“契丹”一词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传》。

《金史·太祖本纪》记载“契丹”是镔铁之意,日本人白鸟库吉认为“契丹”与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中的“小刀”(K’-ɔtɔ, gɔtɔgɔ)一词类似,“契丹”可能是刀剑之意。

这种说法也是史学界最为认可的说法。

但是有学者认为契丹语称铁为“曷术”,从发音上与“契丹”或者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中的“小刀”一词发音相差很大,而且“契丹”二字各为一词。

另一种观点认为“契丹”的“契”可能与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有关;“丹”相当于西域语中的“斯坦”,表示所在地之意。

“契丹”也就是“奇首可汗的领地”的意思。

但是反对此说者认为西域语和契丹语不同,“丹”和“斯坦”的发音不一样;而“契”与“奇”古音义不同,“奇首”很难简化为“契”。

也有认为“契丹”来自于部落酋长的名号,契丹人中常见的一些姓氏如悉独官,逸豆归等去掉词尾读音与突厥语的“契丹”(x’itai)和蒙古语中“契丹”的读音乞塔、契塔特相近,而语尾的“归”有尊称长者之意。

反对者则指出“归”在鲜卑语中是形容词的构词成分,表示弱意,读作xui或gui,并无长老之意。

悉独官,逸豆归是一个词,而契丹则是两个词。

反对者提出,“契丹”是k’eiduan的音译,意为“大中”,鲜卑当年分为中东西三部,晋朝以后,“段”部落统治中部地区。

“段”的读音与k’eiduan中的duan吻合,意思为“中”。

在“段”前冠以“大”字,而称“契丹”。

也有人认为“契”与“奚”相近,“丹”即“东”,契丹在奚的东面,所以叫做“契丹”,也就是“奚东”之意。

《魏书·契丹传》中所称“契丹在库莫奚以东”,“库莫奚”即蒙古语“沙子”之意,因此“奚东”就是沙子以东之意。

也有人推测契丹人所居之地为辽河地区,而《契丹国志·族姓原始》中说契丹“以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因此“契丹”可能是“水草丰美”之意。

契丹起源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

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

传说中,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仙人,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

历史学家根据这个传说和一些相关史料的考证,对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释:他们认为仙女和仙人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居住在“马盂山”;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平地松林”。

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他们联姻繁衍,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也有一种说法说白马仙人和青牛仙女生下的八个儿子就发展成了后来的契丹八部。

然隋朝时契丹分为十部。

契丹族一说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

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它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

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

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

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称为元魏八部。

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隋朝时一度分为十部,然部名亡佚,其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分为达稽,纥便,独活,芬问,突便,芮希,坠斤,伏八部。

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

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

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

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

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契丹崛起

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

原分八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

涅里是辽的始祖。

契丹人有三年选一次可汗的习惯,早期可汗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夷里堇建立统一的契丹。

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

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

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

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

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

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翙,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

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

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

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

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

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 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

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而8世纪中叶后,唐朝由盛转衰,无力顾及对边疆民族的管理。

到了9世纪末10世纪初,唐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了。

当时盘踞燕州一带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更为暴虐,所到之处“无少长皆屠之,清水为之不流”。

刘仁恭穷兵黩武,规定男15岁以上,70岁以下,皆得自备兵粮从军,“闾里为之一空”,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而契丹西北面的两个强邻突厥、回纥,早已分别在8世纪中叶和9世纪中叶衰落。

在契丹社会内部,如前所述,由于生产的发展,阶级分化也伴随着愈趋激烈,国家机制的一些因素已因时萌生。

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均表明,10世纪前后的契丹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转折时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契丹社会推向更高发展阶段。

然而,当时作为联盟盟主的痕德堇可汗却“不任事”,在与刘守光父子争夺中,其子被俘,在“纳马五千以赎之”遭拒绝后,只好“乞盟纳赂以求之”,从此不敢南进。

痕德堇对刘氏每岁秋霜落后烧其牧地草场,牲畜多饥死的暴行,反而“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

按契丹俗,为盟主者必须有“德行功业”,否则应由他人替代。

智勇善射的耶律阿保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登上了契丹诸部盟主的舞台。

契丹建国

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

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声势浩大不同凡响。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

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

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

阿保机创建奴隶制国家后,确定皇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修建都城,制造文字,此后继续向外扩张。

西打到甘州回鹘,东灭渤海国,南占燕云十六州。

契丹兴盛

926年,耶律阿保机回师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称制。

927年(天显二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

930年(天显六年),契丹东丹(原渤海国)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

944年(会同四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上表称孙不称臣。

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

947年(会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

二月,以晋国称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因“纵兵掠刍粟;括民私财;不遽遗诸节度还镇”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无法巩固统治,四月,被迫引军北返,在河北栾城病逝。

经过世宗,穆宗,景宗,一再发生争夺皇权战争。

上层不稳,迫使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兴旺的后周政权。

969年(应历十九年)二月,辽穆宗被侍人所弑。

景宗耶律贤被推举为帝,改元为保宁。

由于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王朝出现了一阵清明。

景宗对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少层比较稳定。

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

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派数万兵支援北汉。

三月,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

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

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

赵光义乘胜进攻幽州,辽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宋军大败,赵光义仅以身免。

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峰,辽将萧闼凛战死。

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

辽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

与宋订立澶渊之盟后,两国各守旧界,此后不再有大的战事。

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

时萧绰30岁,圣宗12岁,。

萧绰摄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给韩德让。

萧太后执政期间,进行了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

1009年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国风貌,并且还反对严刑峻法,不给贪官可乘之机。

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

在位其间四方征战,进入辽国疆域的顶峰。

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继业。

到兴宗,道宗时期皇室内部政变频繁,各族人民反抗辽朝的起义连绵不断,辽王朝日见衰败。

契丹亡国

1112年(天庆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今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宝石镇宝城村古城},召集附近的女真族酋长来朝,宴席中醉酒后令女真酋长为他跳舞,只有完颜阿骨打不肯。

天祚帝不以为意,但从此完颜阿骨打与辽朝之间不和。

从九月开始完颜阿骨打不再奉诏,并开始对其他不服从他的女真部落用兵。

1114年(天庆四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

一开始天祚帝不将阿骨打当作大的威胁,但是此年所有他派去镇压阿骨打的军队全部被战败。

1115年(天庆五年)天祚帝开始觉察到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战败,与此同时辽朝国内也发生叛乱,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这场叛乱分裂了辽朝内部,旋辽军主力在步护达冈之战中70万大军全军覆没。

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

这场叛乱一直到1116年(天庆六年)四月才被平定。

但是在五月女真就借机占领了东京和沈州。

1117年(天庆七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

这年完颜阿骨打自称皇帝,建立金朝。

1125年(保大五年)二月,天祚帝在应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被降为海滨王。

1128年,天祚帝病故,契丹和辽共历时210年,历经9位帝王。

契丹民族文化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汉人不同。

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裤脚放靴筒内。

女人袍内著裙,亦穿长筒皮靴。

腰外系蹀躞带,上挂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饰件,还有随时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

契丹人无论男女皆髡发。

男子在两鬓各留一绺头发,别处的头发全剃光。

妇女仅剃沿前额边的头发。

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

辽国契丹人只有皇族帐和后族帐的人才有姓,两帐之外的其他契丹人是没有姓的。

契丹贵族只有“耶律”和“萧”两个姓氏,相传耶律阿保机本人羡慕萧何辅助刘邦的典故,将拔芮氏、乙室氏赐姓萧氏。

耶律德光将述律氏赐姓萧氏。

此外依附契丹的奚也姓萧。

“耶律”和“萧”二姓互为婚姻,婚俗特点是同姓不婚,娶亲不论辈分,异姓近亲结婚、离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

早期尚有姐亡妹续,近亲结婚的习惯。

契丹贵族盛行厚葬,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葬,出土的两套有金花银枕、鎏金银冠、金面具、银丝网络、金花银靴组成的殡葬服饰,完整的体现了贵族的殡葬习俗。

耶律羽之墓室豪华富丽,天下奇珍瑰宝尽汇其中。

他们早期游牧渔猎为生,阿保机时代开始务农。

契丹后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

在中亚,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乃蛮有契丹遗民,吉尔吉斯人也有契丹(哈剌契丹)部落,北高加索的诺盖人在乌拉尔山的巴什基尔人也有一契丹部落,在钦察部,契丹钦察与托里钦察是契丹与当地人后裔。

据DNA鉴定,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大贺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被称为“本人”的族群,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

成吉思汗曾经把一批契丹人赶入高丽,朝鲜半岛北部曾经叫契丹场。

兀良哈有部分人来自契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8255.html

突厥 菊江历史网

羯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