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南诏 菊江历史网

南诏 菊江历史网

南诏简介

南诏

南诏(649/738-902年),吐蕃人称之为姜域,是八世纪时兴起的位于中原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

到九世纪60年代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云南全境及今贵州、今四川、今西藏东南部、今越南北部、今老挝北部、今缅甸北部的地区。

由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在738年建立。

902年郑买嗣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长和。

南诏自738年皮逻阁统一“六诏”起至902年郑买嗣灭南诏,共165年。

南诏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细奴逻当上蒙舍诏主算起,到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买嗣篡位,南诏灭亡止,传位十三代,计254年,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

公元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在巍山境内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于唐,遣使入贡。

当时在现今大理境内分布着越析诏(今宾川一带)、施浪诏(今洱源北部、剑川南部一带)、浪穹诏(今洱源中部一带)、邓赕诏(今邓川一带)、蒙嶲诏(今巍山北部一带)和蒙舍诏等六诏国家,因蒙舍诏位于最南部,被称为南诏

“诏”解作王。

武则天时,其子逻盛亲自入朝。

蒙舍诏原居蒙舍(今云南巍山西北),至唐玄宗时,逻盛之孙皮逻阁在唐的扶持下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

779年又迁羊(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

738年,唐赐名皮逻阁为蒙归义,封“云南王”。

皮逻阁及其子阁罗凤即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发展其势力,向东消灭踞有今云南中部、东部和南部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今澜沧江以西的寻传、朴子、望苴子等族地区。

南诏在境内发展生产,沟通本地区及中南亚与中原经济、文化的联系,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南诏国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唐朝和吐蕃在西南地区长期形成的力量对比,成为决定当时西南地区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短短的时间内,南诏疆域迅速扩大,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接越南边境,西南接骠国(缅甸),西北接剑川,东北达宜宾。

在唐朝和吐蕃两股势力的夹击中,南诏国审时度势,有效地利用周边政治条件,在贞元年间与唐修好,唐朝册封南诏为云南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元会盟”,成了中国民族史的一段佳话。

南诏国的建立和对云南地区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南诏文明的兴起。

南诏处于中原文化、南亚文化和吐蕃文化的交汇点,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征。

南诏重视学习唐朝文化,俘虏来的唐朝官吏在南诏受到尊重。

南诏还派遣大批子弟到成都“习孔子之诗书”,汉字成为南诏官方文字,出现“人知礼乐,本唐风化”局面。

融入唐朝音韵创造出来的《南诏奉圣乐》被列入唐朝14部乐曲之中,南诏著名的乐曲在唐朝的教坊中教唱。

绘画艺术在南诏国得到发展,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以传统线条勾勒手法创作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以画传史。

南诏佛教文化则充分体现出中原、印度文明的交融和渗透,闪耀着奇异的地方性、民族性色彩。

南诏国建立,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南诏建立制度,修筑道路,设置城邑,改善交通,加强与周边国家交往,南诏王丰时还建成宏伟五华楼,作为接待西南各酋长的宾馆。

以纺织、金银器加工为代表的手工业也得到发展,南诏纺织的锦缎水平直逼闻名当时的蜀锦。

冶金业发展很快,南诏剑闻名于世。

建筑风格和砖瓦制作呈现唐代风韵。

“周章无六诏,俯仰了群蛮”,存在近200年的南诏文明及后来发展的大理国文明,在明清后像谜一样地消失了,南诏十三代国王的丰功伟业淹没于历史尘封之中。

尽管有少量正史方志记载和考古的发现,却难以窥视其文明的全貌,许许多多历史之谜有待后人来解开。

据有关部门介绍,大理将对古王墓进行发掘,相信新的科学发现将会彻底破解历史的谜底。

南诏概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8259.html

羯 菊江历史网

党项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