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简介
狄(汉语拼音:Di),先秦时期西北和北方的民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
狄字或作“翟”。
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
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辞与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
《周易》记载:“(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
春秋之初,赤狄由秦、晋之北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
这时,楚国也兴起于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争,中国不绝如线”(《越绝书·吴内传》)的严酷局面。
虽值齐桓公霸业盛时,邢、卫二国重建,但仍无力恢复其故土。
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
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
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
后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
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更东至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
肥、鼓后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
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
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逐步融合于华夏族,并在战国中期与华夏文化趋于一致。
春秋中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鄋瞒,以其服属于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于晋、齐、宋、鲁、卫。
狄
拼音:dí 部首:犭 总笔画:7 部外笔画:4 结构:左右 五笔:QTOY 倉頡:KHF 通用字
基本释义:
dí
中国古族名。
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
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称“北狄”(亦作“翟”)。
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古代最下级的官吏。
有力的麋鹿。
古同“翟”,乐舞所用的雉羽。
姓。
便捷查询:
同音查询: di 音汉字 dí 音汉字同部首查询: 犭部汉字同笔画查询: 7画汉字
狄狄 dí
<本义> 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
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称为北狄。
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中国古代的低级职员:狄人(古代掌乐的下级官吏)。
姓。
狄《康熙字典》释义
【巳集下】【犬字部】
【唐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