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氐简介
氐 (低 抵 柢) 【异体 古文】
拼音:dī,dǐ 部首:氏 总笔画:5 部外笔画:1 结构:独体字 五笔:QAY 倉頡:HPM 通用字
基本释义:
dī
中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后凉。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dǐ
根本。
便捷查询:
同音查询: di 音汉字 dī 音汉字 dǐ 音汉字同部首查询: 氏部汉字同笔画查询: 5画汉字
“氐”字书法作者:王羲之 “氐”字书法作者:祝允明
氐(一) 氐 dī
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
居住在今西北一带,处陕甘川交界地区。
早见于殷商,《诗经》中氐羌并提。
经营农业,兼事畜牧。
多知汉语,采用汉姓,服饰杂汉、羌。
汉代氐人各部自有豪帅,不相统一。
两晋间,建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
南北朝时已与汉人融为一体,部分融入当地其他民族。
星宿(xiù)名,二十八宿之一。
<注>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
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中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低,低下。
后作“低”。
头向下垂。
氐(二) 氐 dǐ
树根;根本。
通常写作“柢”。
至,抵达。
后作“抵”。
氐《康熙字典》释义
【辰集下】【氏字部】
〔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