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帝师 菊江历史网

帝师 菊江历史网

帝师简介

帝师,元朝皇帝从吐蕃请来喇嘛充当的一种最高神职。

从元世祖忽必烈起,累朝皇帝都供奉帝师。

元代各帝师都是乌思藏佛教流派之一萨斯迦派的高僧。

11世纪70年代,吐蕃款(ḥKhon)氏贵族管术间卜(dKon-mchog-rgyal-po)在今西藏萨迦县建萨斯迦寺,教授显密教法,不禁娶妻生子,称得祖传毗卢巴(Birwa-pa,Virūpa)独授密法,自成一派。

因寺院围墙涂红白黑三色,俗称花教,款氏家族世袭教派法主。

1244年,萨斯迦教派法主萨斯迦·班弥怛·功嘉监藏(Saskya panḍita Kun-dgaḥ-rgyal-mtshan)代表乌思、藏、纳里(见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僧俗赴凉州(今甘肃武威)向蒙古阔端太子表示归顺,从此萨斯迦派僧侣在蒙古地位愈来愈高。

功嘉监藏死,侄八思巴继为教派法主。

蒙哥汗时,释道争辩,八思巴驳倒道家,深受崇敬。

忽必烈即位,封八思巴为国师。

立总制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地方僧俗,命八思巴领之。

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升号帝师、大宝法王,赐玉印、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意思是比皇帝还要神圣。

八思巴之后,累朝帝师有亦邻真(Rin-chen-rgyal-mtshan)、答儿麻八剌剌吉塔(DarmapālarakṢita)、亦摄思连真(Ye-shes-rin-chen)、乞剌斯八斡节儿(Grags-pa-ḥod-zer)、辇真监藏(Rin-chen-rgyal-mtshan)、相加班(Sangs-rgyas-dpal)、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kun-dgaḥ-blog-ros- rgyal-mtshan-dpal-bzang-po)、旺出儿监藏(dBang-ph-yug-rgyal-mtshan)、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Kun-dgaḥ-legs-paḥiḥ- byung-gnas-rgyal-mtshan-dp-al-bzang-po)、辇真吃剌失思(Rin-chen-bkra-shis)、公哥儿监藏班藏卜(Kun-dgaḥ-rgyal-mtshan-dpal-bzang-po) 等人,多数出自款氏家族,有的则是帝师弟子、侍者出身。

元朝蒙古统治者崇奉吐蕃佛教,帝师在元廷地位极高。

帝后妃主都接受灌顶(洗礼)。

帝师来去京师,百官隆重迎送。

生时受大量布施、赠赏,死后赙金可达上千两黄金、上万两银和上万匹缯帛。

帝师的子弟和门徒很多人被封为国师、司空、司徒、国公,这些高级僧侣也享有种种特权。

他们以作“好事”(功德)名义,奏释犯人,从中受贿得利;有的还出卖官爵。

通过赏赐、布施等途径,高级僧侣手中聚集了大量财富。

帝师及其门徒主持的各种佛事,耗费巨大。

据延祐四年(1317)统计,内廷佛事消耗的食品,每年用面四十三万九千五百斤、油七万九千斤、酥二万一千八百七十斤、蜜二万七千三百斤。

元世祖曾把乌思藏十三万户指给第一任帝师八思巴作为供养地,使之成为吐蕃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在那里,元朝皇帝的诏令和帝师的法旨并行。

款氏帝师世代继承这种地位。

帝师制度对巩固元朝在吐蕃地区的统治,起了很大作用。

帝师作为全国佛教的最高领袖,其法旨也行于内地各寺院僧徒。

帝师的存在使佛教在全国获得了高于其他宗教的优越地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8431.html

达鲁花赤 菊江历史网

答剌罕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