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都督 菊江历史网

都督 菊江历史网

都督简介

都督(汉语拼音;Du du),中国古代军事长官。

汉末三国时形成,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形成

都督一名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

汉末董卓之乱后,州郡拥兵割据称雄,朝廷为了笼络他们,有以将军兼督数州或都督某州的称号。

献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绍为大将军,赐弓矢节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最早见于史籍的持节都督。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陆续在重要地区建立军镇,后来逐渐形成都督区。

吴、蜀也各在其边境建立都督区。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都在境内建立都督区。

晋惠帝以后,都督例兼所驻州的刺史,非重要州才单为刺史。

都督兼刺史,即兼治军民,形成为州的上一级机构。

但都督区还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是军事指挥区域。

都督均有节,表示朝廷赋予都督的权力,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自曹魏开始,已有假黄钺的称号,假黄钺是比持节更高的权力标帜,可以专戮节将(即持节都督),这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或权臣当政期间才赋予这种权力,并非经常制度。

发展

南朝后期,州郡分割,都督区也逐渐变小,都督的权威已不如魏晋时。

北周改都督区为总管区,总管兼任所驻州刺史,并统辖邻近各州。

重要地区则置大总管府,除直辖州郡外,还统辖若干总管。

隋代军区亦称总管。

唐初承隋制。

武德七年(624),以总管府为都督府 ,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而行军总管及大总管不变。

唐代都督权轻,虽加使持节之号,并不真正赐节。

景云二年以贺廷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实授旌节。

从此节度使代替都督,成为地方最高的军事长官。

后期

北宋于行政区都督府设都督,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为长官,掌本府兵民之政。

地位较高者称大都督。

南宋以后,都督成为中央执政官所加军事官衔。

元天历二年(1329),立钦察亲军都督府,后改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统辖钦察诸部侍卫军及地方镇戍军。

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制中外兵马。

洪武十三年(1380),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明中叶后,都督成为虚衔。

清初,沿袭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为提督和总兵官的加衔。

乾隆十八年(1753)废止。

辛亥革命后,起义各省多置都督,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袁世凯上台后改称某某将军督理。

某省军务。

1916年袁死后改称督军,1922年又称督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8641.html

府兵制 菊江历史网

乡兵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