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怯怜口 菊江历史网

怯怜口 菊江历史网

怯怜口简介

怯怜口( ger-ün köḥüd),蒙古和元朝皇室、诸王、贵族的私属人口。

蒙古语ger-ün köḥüd(意为家中儿郎)的音译。

元代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说:“怯怜口,谓自家人也。

”郑麟趾《高丽史·印侯传》说:“怯怜口,华言私属人也。

最初,怯怜口是草原部落贵族的僮仆,类似突厥语部落的ew-orlan(家中儿郎)。

随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皇室、诸王、贵族通过虏获、分封、招收、影占等办法,占有一大批人户,特别是各种工匠,作为私属人户,称之为怯怜口。

一般情况下,这些怯怜口不承担国家赋役,专为领主服役,大都从事手工造作和农耕、放牧,也有人作怯薛、校尉、鹰房捕猎户。

皇室、诸王投下经常收集放良、析居人户和还俗僧道为怯怜口。

在官府军役、科差繁重,不堪负担的时候,有些军户和农户还投奔诸王投下,充当怯怜口,躲避赋役重担。

这就引起朝廷和投下之间对户口的争夺。

元廷曾经多次下令禁止军民任意投奔各投下充当怯怜口,但始终不能彻底禁断。

各斡耳朵和投下有各自的怯怜口人匠总管府或提举司,管理私属人户。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仅累朝斡耳朵直接役使的媵臣怯怜口就达万人之多。

元廷不止一次对皇室、诸王的怯怜口颁发赏银和进行赈济。

怯怜口的生活有时比一般民户还有某种程度的保障。

怯怜口不是一个阶级,其中包括官宦、卫士、富人,更多的是穷苦劳动者。

在元代,怯怜口实际上成了一种户籍名称,即不受国家控制的私属人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8845.html

佛山铁冶 菊江历史网

烧造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