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代田法 菊江历史网

代田法 菊江历史网

代田法简介

代田法

代田法(英语:replacement-field method),中国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垄隔年代换,故称。

汉武帝末年,为了增加农业生产,任赵过为搜粟都尉。

赵过把关中农民创造的代田法加以总结推广,即把耕地分治成甽(同畎,田间小沟)和垄,甽垄相间,甽宽一尺(约今0.694尺),深一尺,垄宽也是一尺。

一亩定制宽六尺,适可容纳三甽三垄。

种子播在甽底不受风吹,可以保墒,幼苗长在甽中,也能得到和保持较多的水分,生长健壮。

在每次中耕锄草时,将垄上的土同草一起锄入甽中,培壅苗根,到了暑天,垄上的土削平,甽垄相齐,这就使作物的根能扎得深,既可耐旱,也可抗风,防止倒伏。

第二年耕作时变更过来,以原来的甽为垄,原来的垄为甽,使同一地块的土地沿甽垄轮换利用,以恢复地力。

代田法示意图

在代田法的推广过程中,赵过首先在离宫外墙内侧空地上试验,结果较常法耕种的土地每汉亩(大亩,约合0.69市亩)一般增产粟一石(大石,合今二市斗)以上,好的可增产二石。

随后,赵过令大司农组织工巧奴大量制作改良农具——耦犁、耧犁,又令关中地区的郡守督所属县令长、三老、力田和里父老中懂农业技术的使用改良农具,学习代田法的耕作和养苗方法,以便推广。

在推广过程中,发现有些农民因缺牛而无法趁雨水及时耕种,于是赵过又接受前平都令光的建议,令农民以换工或付工值的办法组织起来用人力挽犁。

采用这样的办法,人多的组一天可耕30亩,人少的一天也可耕13亩,较旧法用耒耜翻地,效率大有提高,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垦辟。

后来代田法不仅行于三辅地区,也推广到河东、弘农、西北边郡乃至居延等地,都收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产的效果。

耦犁(拼音:ǒu lí),由二牛合犋牵引、三人操作的一种耕犁。

汉武帝时赵过在推行代田法的同时,发明了二牛耦耕的耦犁。

操作方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的深浅,一人扶犁。

这种犁的犁铧较大,增加了犁壁,深耕和翻土、培垄一次进行,可以耕出代田法所要求的深一尺、宽一尺的犁沟。

二牛三人一个耕作季节可管五顷(汉大亩每亩当今6分9厘,每顷当今69亩)田的翻耕任务。

耕作速度快,不至耽误农时。

此后,耦犁构造有所改进,出现了活动式犁箭以控制犁地深浅,不再需人掌辕。

驶牛技术的娴熟,又可不再需人牵牛。

从西汉晚期起,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已逐渐为一人扶犁并驶二牛的方法所取代。

参见

  • 中国百科
  • 中华文化
  • 中华文化(目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9053.html

军赋 菊江历史网

匠户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