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布简介
钱布,中国战国时铜币的称谓。
文献中也称刀布、钱币、刀币、布泉、金钱等。
钱本为铲形农具之名。
有人以为古时曾用铲为交换媒介,称铸币为钱当与此有关。
布和币的本意是指麻布或绢帛。
古代用布帛为交换媒介,布和钱有一定的比价。
有人以为布和农具之“”音相近,故铲形铜币名为布币,但此说不确。
从秦简来看,在铜币取代麻布之后,人们仍惯于把铜币称为布。
春秋末到战国初,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简单的商品生产,海贝等物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金属铸币遂应运而生。
铸币以青铜为原料,由国家发行,有一定的形状、重量或面值。
但各国所用之钱,形状不一。
在晋、周一带通行铲形币,后人称之为布。
铲柄有銎,即所谓空首布。
布上或有标记性的单字或地名。
稍后,空首布又为不带銎的平首布所取代。
平首布的两足有尖足、方足、圆足之分,其使用时间长,通行地区也较空首布广泛,三晋的平首布往往分成大小三品或两品。
战国晚期,有的布上的面值为一两或十二铢,十二铢即半两,秦汉用半两,即由此而来。
齐和燕的钱币以刀币为主。
约和平首布同时或略晚,在三晋和周又出现了圆钱,其孔为圆形。
齐和燕也有圆钱 ,但皆为方孔。
楚除用铜布外,还铸造过贝形的铜币,俗称蚁鼻钱,上面有一字或几字。
其流通范围多在楚的东部。
地下出土的黄金货币以楚为最多。
楚的金币一般制作成锭形版块,上面打上郢爰(近人或释为爯)、陈爰之类的戳记。
还有的作成圆形金饼,使用金饼者除楚外,应还有三晋等国。
这两种金币在使用时,都可切割成不同大小的块,它和具有固定重量、形态的铜铸币不同,是一种称量货币。
战国时铸钱权为官府垄断。
许多国家的都城都铸造钱币。
如河北易县的燕下都和山东临淄齐都遗址中都曾发现铸钱作坊遗迹。
战国时期出现大量青铜铸币,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已进入较为发达的阶段。
战国市场上,用钱已能买到多种商品。
农业中,雇主给雇工钱布作为劳动报酬。
国家向人民征收的租税中也有一部分是货币。
当时还出现了借贷和利息。
货币的作用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