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辽沈战役 菊江历史网

辽沈战役 菊江历史网

辽沈战役简介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汉语拼音:liáo shěn zhàn yì),英语:Liaoxi-Shenyang Campaign,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部队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东北“剿总”及所属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及地方部队计47.2万人,俘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

东北野战军伤亡6.9万余人,炮兵司令员朱瑞在战役中牺牲。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

连同这一时期全国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使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已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已经迫近的标志。

辽沈战役战役前的军事形势

解放战争进入到1948年秋,中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减少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用于第一线作战的174万人被分割在以沈阳、北平(今北京)、西安、武汉、徐州为中心的5个战场上,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

经过实战锻炼和新式整军运动,部队的军政素质大大增强。

此时,国民党东北“剿总”卫立煌集团有正规军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为55万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

国民党政府总统蒋介石深知东北情势危急,但为支撑全国战局,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今北京—沈阳)铁路的方针,企图保住现有占领区,一旦形势发展不利,即经北宁铁路从陆上或经营口、葫芦岛从海上撤退。

其部署是:由“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2个军6个师共10万人防守长春,钳制东北野战军主力向南机动;由“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第6兵团4个军14个师共15万人,防守义县至山海关一线,以锦州、锦西为防守重点,维护东北与关内的陆上及海上的联系;东北“剿总”直接指挥第8、第9兵团7个军另1个整编师共24个师(旅)计30万人,防守沈阳及其附近地区,作为防御中枢,以确保沈阳并支援锦州、长春方面之作战。

东北人民解放军在19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后,解放了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东北解放区已连成一片。

东北野战军已发展到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军区武装33万人,总兵力已达103万人。

在全国5大战场中,东北战场的形势最为有利,已经具备了同东北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的作战方针与部署

中共中央军委依据战局的发展和东北战场形势,制定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把卫立煌集团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

为此,要求东北野战军必须确立攻占锦州、山海关、唐山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必须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必须有“攻锦打援”的通盘部署。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于9月10日下达了北宁路作战计划:第一步,以奔袭动作歼灭北宁路除山海关、锦州、锦西以外各点守军,切断关内外国民党军联系;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锦州和打增援之敌。

部署是:以第3、第4、第7、第8、第9、第11纵队及炮兵纵队主力、第2纵队第5师、冀察热辽军区3个独立师歼灭义县至昌黎一线守军,尔后相机夺取锦州、锦西、山海关;以第1、第2(欠第5师)、第10、第5、第6纵队位于沈阳西北和长春、沈阳之间,阻止沈阳国民党军向锦州或向长春增援,并随时准备参加攻锦作战和歼灭长春突围之敌;以第12纵队和6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等部继续围困长春。

辽沈战役战役经过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

东北野战军首先在北宁线滦县至义县段300千米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相继攻占昌黎、北戴河、绥中、高桥、塔山、兴城、义县等据点,夺取锦州外围葛文碑、帽儿山等要点,并用炮火封锁了锦州飞机场。

至此,东北野战军已切断了北宁路,完全孤立了锦州。

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危,飞北平,赴沈阳,与华北、东北将领几经磋商,最后确定:从华北和山东抽调7个师,会同锦西、葫芦岛部队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从沈阳地区抽调11个师另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

以求东西对进,增援锦州。

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迅速攻取锦州的指示,确定了攻锦打援的整个兵力部署:以第4、第11纵队和2个独立师位于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以第2、第3、第7、第8、第9纵队和第6纵队第17师共16个师及炮兵纵队主力计25万人攻击锦州;以第1纵队主力位于高桥为战役总预备队;以第5、第10、第12纵队和第6纵队主力、第1纵队第3师、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共14个师位于彰武、新立屯、黑山、通江口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以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继续围困长春。

10月9日,东北野战军发起攻锦作战,至13日扫清锦州外围据点。

14日10时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于15日18时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俘范汉杰及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等,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

与此同时,北线阻援部队在彰武、新立屯地区实行运动防御,将西进兵团阻于新立屯、彰武之间;南线阻援部队在塔山一带进行坚守防御,鏖战六昼夜,打退了东进兵团连续猛烈的进攻,守住了阵地,为夺取锦州争取了时间。

攻克锦州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

19日,新编第7军军长李鸿率部投诚。

21日,郑洞国率直属队放下武器,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第二阶段

辽西会战,围歼西进兵团。

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解放长春,给东北国民党军以致命打击。

10月18日,蒋介石再次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并以一部兵力抢占营口,以备西撤受阻时改由营口撤退。

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直接指挥撤退行动。

19日,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辽西地区围歼西进兵团。

部署是:以塔山地区的第4、第11纵队等部继续阻击东进兵团;以锦州地区的第1(欠第3师)、第2、第3、第7、第8、第9纵队和炮兵纵队及第6纵队第17师立即隐蔽向新立屯、大虎山、黑山地区急进,从两侧迂回包围西进兵团;以第5、第6纵队位于阜新东北和彰武东北地区,拖住西进兵团后尾;以第10纵队和第1纵队第3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位于黑山、大虎山地区,拦住西进兵团先头,迟滞其前进,待野战军主力赶到后,配合主力围歼西进兵团;以第12纵队及5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由长春地区进至铁岭、抚顺等地,钳制并包围沈阳地区国民党军;以独立第2师附属1个重炮营赶赴营口,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退路。

21日,西进兵团在得到1个旅及重炮、装甲部队的加强后,开始向南攻击。

23日进至黑山、大虎山地区时,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等部进行顽强阻击,激战三昼夜,守住了阵地,为主力部队合围西进兵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西进兵团进攻受阻后,即以第49军等部为先头,经大虎山以东向营口方向撤退。

东北野战军决定以第5、第6纵队和第7、第8、第9纵队从左右两翼对西进兵团实施钳形夹击;以第1、第2、第3、第10、炮兵纵队和第17师从正面突击。

25日拂晓前,第49军等部进至台安西北魏家窝棚、六间房等地时,遭到东北野战军独立第2师及第8纵队第23师的突然截击。

廖耀湘判断从营口撤退的道路已被截断,遂率西进兵团改向沈阳撤退。

此时,第5、第6纵队已进至厉家窝棚、二道镜子、绕阳河一线,切断了西进兵团向沈阳的退路。

26日,东北野战军在黑山、大虎山以东,绕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千米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

至28日拂晓,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新编第1军主力和新编第6军全部,生俘廖耀湘及新6军军长李涛、第71军军长向凤武、第49军军长郑庭笈等,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第三阶段

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

西进兵团被歼后,卫立煌即飞离沈阳,防务交由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指挥,企图坚守沈阳或伺机经营口从海上撤退。

东北野战军以第1、第2纵队向沈阳急进,会同正急速南进的第12纵队和各独立师包围歼灭沈阳国民党军;以第7、第8、第9纵队及独立第2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向鞍山、辽阳、海城、营口急进。

担负围攻沈阳任务的各部队于31日前相继解放铁岭、本溪、新民、抚顺等沈阳外围据点。

11月1日,对沈阳市区发起总攻,至2日,全歼守军第8兵团团部、2个军部、7个师等部13万余人,沈阳宣告解放。

同日,第7、第8、第9纵队等部解放营口,歼灭国民党军1.4万余人。

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9日,锦西、葫芦岛地区国民党军从海上撤至关内,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作战双方兵力

国民党军

第八兵团(驻沈阳):司令周福成

第53军:军长周福成

第116师:师长刘德裕

第130师:师长王理寰

暂编第30师:师长张儒彬

青年军第207师:师长戴朴

第1旅:旅长李定一

第2旅:旅长王启瑞

第九兵团(驻沈阳):司令廖耀湘

新编第1军:军长潘裕昆

新编第30师:师长文小山

第50师:师长杨温

暂编第53师:师长许赓扬

新编第3军:军长龙天武

第14师:师长许颖

第54师:师长宋邦纬

暂编第59师:师长梁铁豹

新编第6军:军长李涛

新编第22师:师长罗英

第169师:师长张羽仙

第49军:军长郑庭笈

第105师:师长邹玉桢

第195师:师长罗莘莍

第79师236团

第71军:军长向凤武

第87师:师长黄炎

第91师:师长戴海容

第52军:军长刘玉章

第2师:师长平尔鸣

第25师:师长李运城

兵团直属

第207师第3旅:旅长许万寿

东北新编骑兵第1~3旅:旅长关邦杰、张志恒、李容春

暂编第62师第3团

宪荣支队:支队长刘士杰

独立重炮兵第12团(欠第3营):团长杜显信

独立炮兵第16团(欠第3营):团长高德昌

独立装甲兵团(欠第3营):团长鲍熏南

通讯兵第6团第4营

第一兵团(驻长春):司令郑洞国(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新编第7军:军长李鸿

新编第38师:师长陈鸣人

暂编第56师:师长张炳言

暂编第61师:师长邓士富

第60军:军长曾泽生

暂编第21师:师长陇耀

暂编第52师:师长李嵩

第182师:师长白肇学

兵团直属

保安骑兵第1~2旅:旅长韩云五、杨友梅

特务团:团长龚次言

辎重团

其他单位

宪兵第6团第2营

通信第6团第2营(次第4连)

独立重迫击炮第11团第1营(欠1个连)

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驻锦州)

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驻锦州)

第93军:军长盛家兴(驻锦州)

暂编第18师:师长景阳(驻锦州)

暂编第20师:师长王世高(驻义县)

暂编第22师:师长李长雄(驻锦州)

第184师:师长杨朝纶(驻锦州)

第79师:师长陈衡(驻锦州)

新编第5军:军长刘云瀚(驻山海关)

第26师:师长张越群(驻山海关)

暂编第50师:师长罗先之(驻北戴河、蔡各庄、太和寨)

暂编第60师:师长陈膺华(驻前所、绥中)

新编第8军:军长沈向奎(驻锦州)

第88师:师长黄文徽(驻锦州)

暂编第54师:师长黄建镛(驻锦州)

暂编第55师:师长安守仁(驻锦州)

第54军:军长阙汉骞(驻锦西)

第8师:师长周文韬(驻锦西)

第198师:师长张纯(驻锦西)

暂编第57师:师长朱茂榛(驻锦西)

暂编第62师:师长刘梓皋(驻锦西)

保安第10团

蒙旗指挥部:司令乌古廷(驻锦州)

交通警察第2总队:总队长余越(驻锦州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杜聿明

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葫芦岛指挥所主任陈铁

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驻葫芦岛)

第62军:军长林伟俦(驻葫芦岛)

第67师:师长李学正(驻葫芦岛)

第151师:师长陈植(驻葫芦岛)

第157师:师长何宝松(驻葫芦岛)

第92军第21师:师长李荻秋(驻葫芦岛)

独立第95师:师长朱致一(驻葫芦岛)

第39军:军长王伯勋(驻葫芦岛)

第103师:师长曾元三(驻葫芦岛)

第147师:师长张家宝(驻葫芦岛)

东北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 司令员 林彪 政委 罗荣桓 参谋长 刘亚楼 政治部主任 谭政

第一兵团 司令员 肖劲光(兼) 政委 肖华(辽沈战役期间指挥十一个独立师、一个骑兵师继续围困长春)

第二兵团 司令员 程子华 政委 黄克诚(辽沈战役期间塔山阻击战指挥第4、第11纵队以及两个独立师)

第 1纵队(3个师) 司令员李天佑 政委梁必业

第 2纵队(3个师) 司令员刘震 政委吴法宪

第 3纵队(3个师) 司令员韩先楚 政委罗舜初

第 4纵队(3个师) 司令员吴克华 政委莫文骅

第 5纵队(3个师) 司令员万毅 政委刘兴元

第 6纵队(3个师) 司令员黄永胜 政委赖传珠

第 7纵队(3个师) 司令员邓华 政委吴富善

第 8纵队(3个师) 司令员段苏权 政委邱会作

第 9纵队(3个师) 司令员詹才芳 政委李中权

第10纵队(3个师) 司令员梁兴初 政委周赤萍

第11纵队(3个师) 司令员贺晋年 政委陈仁麒

第12纵队(3个师) 司令员钟伟 政委袁升平

砲兵纵队 司令员苏进 政委邱创成

铁道纵队 局长黄逸峰 罗荣桓兼政委

15个独立师

3个骑兵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9113.html

土地改革运动 菊江历史网

解放战争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