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简介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随后,经国民政府与中共中央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
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
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
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
全军共约1.03万人。
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江南抗日前线。
新四军概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的协议,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八省境内14块游击区(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于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2月14日,中共中央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书记项英兼任军分会书记,陈毅任副书记。
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
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
第1支队 由湘鄂赣边、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湘南等地红军和游击队编成,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辖第1、第2团
第2支队 由闽西、闽赣边、闽粤边及浙南等地红军和游击队编成,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辖第3、第4团
第3支队 由闽北、闽东红军和游击队编成,张云逸兼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辖第5、第6团
第4支队 由活动在鄂豫皖边的红28军和鄂豫边游击队编成,高敬亭任司令员,辖第7、第8、第9团和手枪团
军部特务营 由湘南、闽中等地红军和游击队编成。
全军共1万余人。
1938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致电新四军,指出:目前最有利的发展地区是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地。
据此,新四军各支队陆续向皖南、皖中集中。
1940年1月,豫南、鄂中、鄂东等地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继续发展鄂豫皖边抗日根据地。
3月,国民党顽军在皖东开始向新四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刘少奇领导第4、第5支队在安徽省定远县大桥和来安县半塔集地区击退了顽军的进攻,建立了津浦铁路两侧10余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开创了皖东敌后斗争的新局面。
5月,苏南东路(无锡至江阴公路以东,南京至上海铁路以北)地区,成立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后改称第3支队),谭震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统一领导东路地区的抗日斗争。
5月4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南局,再次阐述了独立自主发展华中的方针,强调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采取坚决斗争的态度,指出:斗争是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巩固国共合作的最主要的方法。
并指示八路军派主力一部迅速南下,协同新四军发展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
下旬,八路军第2纵队第344旅和新编第2旅主力共5个团由冀鲁豫边区南下。
6月到达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集。
7月,与新四军第6支队(欠第4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
8月,八路军第4纵队第2旅、第4旅第7团、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与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进军淮海地区。
与此同时,新四军第5支队与八路军第5纵队主力一部配合,开辟了淮(安)宝(应)地区,沟通了皖东与淮海地区的战略联系。
同年7月,江南指挥部主力北渡长江,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成立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东进泰兴县黄桥地区,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
留在苏南的第2支队(后重建江南指挥部),继续坚持茅山地区的抗日斗争。
10月,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部向黄桥进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被迫自卫,歼灭其1.1万余人,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并与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一部在东台县白驹镇胜利会师。
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叶挺、陈毅分任正副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以南、长江以北地区的新四军和八路军。
至1940年底,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8.8万余人。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以重兵围攻从皖南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叶挺被扣,项英、周子昆遇害,袁国平牺牲,部队损失7000余人。
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撤销新四军番号。
为了坚持抗战,反对分裂,中共中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20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25日,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省盐城成立。
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
第1师 粟裕任师长,刘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旅
第2师 张云逸兼任师长,郑位三任政治委员,辖第4、第5、第6旅
第3师 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7、第8、第9旅
第4师 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10、第11、第12旅
第5师 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13、第14、第15旅
第6师 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第16、第18旅
第7师 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治委员,辖第19旅及挺进团
独立旅 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
抗日军政大学第5分校 校长由陈毅兼任,副校长赖传珠(兼)、冯定。
同年4月,成立苏中军区,第1师部兼军区机关,粟裕兼任司令员,刘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9万余人。
5月,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和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刘少奇任书记。
华中军分会召开扩大会议,提出把新四军建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化人民军队的任务。
7月,饶漱石任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调任第4师政治委员。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为巩固其占领区,以安定后方,加紧向华中“扫荡”、“清乡”,华中敌后斗争更加残酷、艰苦。
新四军各部队实行精兵简政、主力军地方化,发动和组织群众发展经济,战胜困难,全面深入地开展根据地建设。
至年底,地方武装和民兵发展到60余万人。
1942年1~3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在苏北阜宁县单家港举行扩大会议,总结工作,确定斗争方针并部署今后任务。
2月,成立淮南军区,第2师师部兼军区机关,张云逸兼任司令员(后罗炳辉兼),郑位三任政治委员(后谭震林)。
3月,刘少奇调赴延安,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治委员,陈毅代理华中军分会书记。
7月,中共中央决定第5师暂归军委直接指挥,8月,浙东成立三北(余姚、慈溪、镇海3县北部)游击司令部。
10月,独立旅奉命北返山东归还第115师建制。
11月,谭震林任军政治部主任。
与此同时,成立淮北军区,第4师兼军区,彭雪枫兼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治委员。
第1、第6师领导机关合并,由粟裕统一指挥。
12月,成立苏北军区,第3师兼军区,黄克诚兼任司令员、政治委员。
同月,日伪军大举“扫荡”淮海、淮北、淮南等地区,新四军军部由盐阜地区向淮南盱眙县黄花塘地区转移。
由于日伪军反复“扫荡”和“清乡”,华中抗日根据地面积有所缩小,主力部队略有减少,但各部队通过整风运动,加强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全局观念,部队军政素质有明显提高。
1943年3月,成立皖江军区,由第7师兼军区,张鼎丞、曾希圣分别兼任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
12月,浙东抗日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巩固发展以三北、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
1941~1943年是华中敌后抗战严重困难时期。
新四军各部队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磨擦作战。
三年中,共对日伪军作战8400余次,歼其9万余人,并挫败了国民党顽军的多次进攻,坚持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至1943年底,华中军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主力部队发展到12万余人。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
国民党军迅速败退,河南广大地区沦为敌后。
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河南、控制中原的部署,7~8月,新四军第4、第5师各一部分别西进、北上,恢复豫皖苏边和发展豫中、豫南根据地。
9月中旬,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第4师师长彭雪枫牺牲,张爱萍接任师长。
10月,第5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李先念兼任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
这一年,新四军各部队深入开展军政训练和拥政爱民运动,提高了战斗力,巩固了内外团结。
各部队抓住有利战机,向日伪军连续发动攻势,相继取得车桥战役、高沟杨口战斗等胜利,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挫败了其“清乡”计划,恢复、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改善了华中各地区的斗争局面。
1945年春,新四军继续开展攻势作战。
为执行中共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第1师3个团由苏中渡长江南下,与苏南、浙东部队会合,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未到职),下辖第1、第2、第3纵队(4月,苏中军区教导旅3个团南下编为第4纵队),后进军苏浙皖边区,胜利地进行了天目山战役。
与此同时,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第5师一部配合八路军南下支队,在发展湘鄂赣边后,继续南下湘粤赣边。
1~8月上旬,新四军各部队发动春夏季攻势作战,先后攻克阜宁、睢宁等县城及重要据点100余处,歼灭日伪军3万余名,为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
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声明,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从8月10日~9月2日,新四军共解放县城30余座,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基本肃清了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东、陇海铁路以南地区的日伪军,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8月26日,陈毅任新四军军长,饶漱石任政治委员。
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9月,新四军第3师调赴东北。
10月,军部率主力大部北移山东。
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于11月组成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
12月3日,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
1946年1月,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统一指挥华中、山东的新四军和八路军。
津浦前线野战军改称山东野战军。
同时,第5师与八路军第359旅及河南军区统一组成中原军区。
1947年1月,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并,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
新四军战斗序列
军部序列(1940年12月至1941年1月15日)
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
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秘书长:李一氓
司令部:
秘书处处长:李一氓(兼)
参谋处处长:赵凌波(后张无寿,军部在茂林任命)
副官处处长:黄序周(北移前调三纵队)
军法处处长:李一氓(兼)
军需处处长:叶辅平
军医处处长:沈其震
章渡总兵站站长:叶进明(后忻光饧)
秘书长:黄诚
秘书处处长:黄诚(兼)
组织部部长:李子芳(兼)
宣传部部长:朱镜我
民运部部长:夏征农
敌工部部长:林植夫
统战部部长:袁国平(兼)
教导总队:
总队长:周子昆(兼)
副总队长:冯达飞
教育长:冯达飞(兼)
政治处主任:余立金
训练处处长:赵希仲
战斗序列(1938年)
军长叶挺,副军长兼政委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第一支队 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罗炳辉(后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政治主任钟期光
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
第二支队 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钟国楚
第三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生
第四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
第三支队 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
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
第四支队 司令员高敬亭(后徐海东),政委戴季英,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萧望东
第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
第八团:团长周骏鸣
第九团:团长顾士多(1915―1940)
手枪团:团长詹化雨(1911—1984)
教导队 教育长冯达飞
第五支队 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政治部主任张劲夫
第六支队 司令员彭雪枫
战斗序列(皖南事变后)
1941年2月,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后政委饶漱石),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统一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9万人。
辖:
第二师 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呜、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
第三师 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参谋长彭雄(后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
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
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
第四师 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后吴芝圃)
第五师 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后文建武),政治部主任任质斌(后任副政委、代政委)
第六师 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
第七师 师长张鼎丞(未到职),副师长傅秋涛,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
辖:
第19旅:旅长孙仲德,政委曾希圣(兼)
挺进团:团长林维先,政治委员彭胜标
第20旅(1945年建制)
第21旅(1945年建制)
独立旅 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
新四军新四军军歌
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
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
由何士德谱曲后,这首歌就在新四军中传唱开来。
新四军军歌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
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
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
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
发挥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
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皖南事变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由华北转到华北中。
先是一再命令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全部开到长江以南指定的狭小地区,企图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便于各个击破。
在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以后,1940年10月19日,又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出皓电。
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全中开到灾情、敌情并重要的黄河以北,欲陷八路军、新四军于绝境。
并调兵遣将,在皖南集中了7个师8万余人的大军,以上官云相为总指挥,采取前堵后追、左右夹击的部署,伺机围歼势孤力单的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为顾全团结抗战大局,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的率领下,由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准备绕道茂林、三溪、宁国、朗溪,到江苏溧阳待机北渡。
6日,蒋介石得知新四军开始转移,下令第3战区、第5战区“采取行动”。
第3战区于6日下午命令32集团军“迅速部署所部开始进剿”,“彻底加以肃清”。
7日拂晓,当新四军北移部队行至泾县茂林以东山区时,即遭到国民党军队层层堵截和进攻。
新四军指战员被迫奋起自卫,浴血奋战8昼夜,至14日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以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分牺牲和被俘。
叶挺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的建议,14日下午准备同国民党军谈判,竟被扣押。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在蜜蜂洞隐蔽时于3月14日凌晨遭叛徒杀害。
1月17日,国民党政治军事委员会发表命令和谈话,反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其番号,将叶挺交军法处审判。
1月18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发表谈话,全面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真相,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起草命令和发言人谈话,命令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长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重建新四军军部。
同时,提出了严惩祸首,取消1月17日反动命令等12条解决皖南事变办法。
新四军新四军臂章
新四军从1938年建军,到1947年1月撤销番号,在10年中曾使用过多种证章。
如“抗敌”(图案是抗敌两字配以一名持枪的战士,由马达设计)、铜质圆形胸章、“新四军”(布质方形臂章)等。
但影响之大莫过于以“N4A”为符号的臂章。
“N4A”臂章的设计者是庄五洲。
他是一位华侨,父亲是中国台湾人,母亲是日本人,一家在南洋谋生。
他从小酷爱绘画,在学校专攻西洋画。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
庄五洲穿过重重封锁来到盐城后,满腔热情投身到根据地工作中。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刘少奇和陈毅决定开办鲁迅艺术学院(简称华中鲁艺)。
庄五洲与莫朴、许幸之等人一起担任鲁艺美术系教学工作。
美术系有50余名学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系。
每一位新来的同学,第一件关心的事便是希望尽快穿上一套新四军军服,配上新四军的臂章。
庄五洲为此精心设计了一种新臂章:用英文NEW(意为新)的开头字母N、4(代表中文“四”字)和A(军的英文略号)组成“N4A”表示“新四军”。
这种臂章用石版印刷,线条简洁流畅,配以白底蓝字,醒目有力,深受同学们喜爱。
后来,“N4A”臂章很快就在新四军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