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衙北司之争简介
南衙北司之争,中国唐代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称为南衙,由宦官掌握的各种机构称为北司。
朝官和宦官的斗争称为南衙北司之争。
南、北本是由于这些机构在宫城和皇城中的位置而得名。
宰相议政的政事堂及中书、门下二省在宫城内南部,尚书省及六部、九卿、三监则在宫城之南的皇城内。
宦官的机构内侍省本在宫城的西南角,但宦官出入宫掖常在宫城北部。
南北的对称,唐初就已出现。
唐代前期把驻在玄武门附近保卫宫城北部的禁军如羽林军、龙武军等称为北衙禁军,而把由十二卫将军掌握以保卫宫城南部及皇城内百官衙门的禁军(由府兵番上)称作南衙禁军,都是因它们所在位置而得名。
唐初内侍省机构本来并不复杂,所领六局都是为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服务的。
但到后来,由于皇帝宠信,宦官逐渐掌握武力,干预政事。
如武则天时出现的内飞龙使,名为管理御马,实际掌握一支武装。
唐中宗、唐玄宗以后,更以宦官监军,或直接以宦官统领军队(如玄宗时的杨思勗)。
玄宗晚年深居后宫,宦官高力士等把持了呈进奏章、承宣诏命之权,太子、宰相都不敢得罪他们。
安史之乱以后,由宦官充任的官职逐渐增多,如唐肃宗时出现的观军容使,唐代宗时出现的掌枢密,特别是唐德宗时出现的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简称神策中尉),控制了禁军及朝廷机密,势力远在外廷朝官之上。
当时,又和外廷机构相对应,设立了许多由宦官掌握的使职,如宣徽使、学士使、内弓箭库使、内庄宅使等,其衙门通称为司,故有北司之称。
宦官干政,自然引起朝官的不满和士人的反对,受宦官控制的皇帝也感到威胁,因而在唐代后期曾发生过多次的南衙北司之争,最著名的如顺宗时的永贞革新(见二王八司马)、文宗时的甘露之变。
特别是唐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唐朝中央的权力机构已濒于瓦解,而这时在中央的宦官和朝臣的斗争却显得异常突出。
他们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对抗。
如昭宗时宰相崔胤勾结朱温,而宦官韩全诲等则拉拢韩建、李茂贞。
斗争的结果是朱温引兵入关,打败李茂贞,尽诛宦官,结束了南衙北司之争。
可是胜利者并不是崔胤等人,他们后来也被朱温诛杀,可说是南衙与北司势力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