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许家窑人 菊江历史网

许家窑人 菊江历史网

许家窑人简介

许家窑人

许家窑人(汉语拼音:Xujiayao ren;英语:Human remainsfrom Xujiayao),早期智人化石。

1973、1974~1975年发现于中国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阳原县侯家窑村之间。

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初,据铀系法断代距今约10万年。

出土化石近20件,包括较完整的顶骨3件、枕骨2件、附着部分牙齿的左上颌骨1件,还有一些单独的牙齿以及顶骨和其他骨骼的残片,分别属于10多个不同的个体。

头骨相当厚,达到了北京猿人的平均值。

顶骨脑面动脉沟后枝比前枝长。

枕骨圆枕,不如北京猿人的那么突出。

枕外隆凸点和枕内隆凸点之间的距离比北京猿人短。

大脑窝比小脑窝大,但不及北京猿人的明显。

上颌骨粗壮,外壁不平,前鼻棘清楚,吻部前倾程度中等,硬腭较低。

下颌枝低而宽,牙齿粗大,上门齿呈铲形,齿冠嚼面纹理复杂,有的牙齿显现氟性斑釉。

文化以石制品和骨、角器为代表。

角器是挖掘工具,其中有羚羊角。

已发现石制品1.4万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其中石器约占20%。

石器类型多样,有各种形式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砍斫器、石球等,除石球外,一般器形都较小。

刮削器和石球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前者约占石器总数的55%,后者为36%左右。

已发现石球1,079个,数量之多,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伴生动物群包括华北晚更新世许多常见种类,如诺氏古菱齿象、河套大角鹿、普氏野马、披毛犀等。

有些动物个体曾患过氟骨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9447.html

大荔人 菊江历史网

萨科帕斯托人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