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古代战争 大散关之战(大散关古战事)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大散关之战(大散关古战事)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前面说过,关决定都,都决定国,国决定天下。关之用,其大矣哉。

正因为如此,争夺天下,首先要争关夺关。夺得关键的一个关,就可能夺得整个天下,也可以保证长久的和平。

有大散关天险进可攻,退可守,定都宝鸡,国君无后顾之忧。宝鸡之得失,系乎天下安危。翻过来,宝鸡安危,系乎散关之得失。所以说,散关得失,系乎天下安危。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在宝鸡发生的战争就有200多次。每次战争无不与大散关有关。直接争夺大散关,就发生70多次战争。谨撮其要者,分述如下。

大散关古战事之一:阪泉之战,炎黄结盟。

有史可查的宝鸡发生的第一次大的战争,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这次战争,发生在黄帝与炎帝兄弟之间,叫“阪泉之战”

《史记·范睢传》秦人所居之雍州陈仓塬“右陇蜀,左关阪。”也可证明。可见,阪泉之战的地点在陇坂之水也就是泾河、渭河、汧河、湋水、漆水、姜水等水系流经的地方。“汧渭之会”,就是汧水与渭水共同的流域。

宝鸡之西是陇右,宝鸡之东是关中。与《史记·范睢传》完全统一。可见,阪泉之地在陇右与关中之间,这个地方非宝鸡莫属。

综上所述,阪泉之战就发生在宝鸡,绝对不会在河北。河北“阪泉”,后世才有,是个村子,阪是特指,泉是通名。好比“阪庄”、“阪村”历史上坂泉之战的阪泉,阪是阪,泉是泉。在“阪”与“泉”之间的战争。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战,只能在中国历史的源头进行,而且是“大会战”,共进行了3次。战争的结果是“入侵者”黄帝胜出,“原住民”炎帝臣服。

《遁山开甲图》谓“伏羲生于成纪,徙治陈仓”,未见战争。黄帝生于新郑,“都于陈仓”这是经过阪泉之战而取得的,史有明载,志有所书。炎黄二帝,兄弟阋墙。不打不成交,统一后建立炎黄部落联盟,史称“炎黄子孙”由于炎帝在华,黄帝在夏,故炎黄子孙又称“华夏儿女”又由于黄帝图腾是龙,炎帝图腾是凤,两大部落为互婚之族,故曰“龙凤呈祥”

黄帝龙图腾。

汉族坯子,就此形成。发生在大散关以北雍州之塬的“阪泉之战”,是中华民族的产床。

北有大震关天险可阻猃狁,南有大散关天险可御羌戎。于是,炎黄联手,放心地东出潼关,进到涿鹿,打败蚩尤。蚩尤的图腾是虎,失败后迁到西南云贵高原,为“南蛮”之祖。这就是中国人崇拜龙凤虎的来由。

炎黄同盟征服蚩尤,就是涿鹿之战。这次战争,确乎发生在河北。

大散关古战事之二:公刘战猃狁,不克而徙豳。

宝鸡发生的与大散关天险有关的第二次战争地点是邰,也就是现在的宝鸡市东大门杨凌区。这里是神农教稼的地方,也是实行多都制的周人第一都。

猃狁,也称獯鬻,就是历史上欺负中原人的匈奴。匈奴常常突破金锁关、大震关、大散关数道天险,一路南下东进,兵锋所指,就是华夏之裔。公元前1450年许,有邰氏部落,首当其冲。侵略有邰氏的是西戎,也叫犬戎,顺渭河东下而来,显然突破了大散关天险。

有邰氏是唐尧虞舜姒夏三代的主管农业的后稷之官,富庶丰饶。为保社稷,后稷10世孙公刘率众拼死抵抗,血流漂杵而不克,于是徙迁于豳,至公刘10世孙古公亶父凡300年有奇。这在《史记·周本纪》《诗·大雅·公刘》《诗·大雅·緜》中都有反映。

当时的宝鸡大地,也就是陈仓故地,由猃狁、羌戎、夷狄与炎黄华夏之子孙混居。时而以大散关、大震关等天险而隔开羌戎、猃狁,时而杂居混血。炎黄华夏与劲敌羌戎狁粥,互有攻守。散关以南,是羌戎故里,散关以北,为猃狁所占。散关以西,多为犬戎。散关以东以炎黄华夏所占,直至河表中原以及豳河以远。华夏、猃狁、戎狄,这三方以大散关为屏障的陈仓古城为轴心,呈犬牙交错之势。

大散关古战事之三:大散关天险,中国和亲之源。

大散关,是战争之关,也是和亲之源。

周人北迁豳地,并没有获得安全。因为在这里,除了打窑洞以自卫外,没有大散关、大震关那样的天险关隘以资攻守。猃狁侵凌,变本加厉。古公亶父,以礼治国,以民为本。他不贪恋土地财物。猃狁咄咄逼人之际,古公亶父一味避让,南迁岐山脚下,建邦立制,史称“周原”这是周人第二都。北边远有萧关,近有箭括岭。南边远有武关,近有大散关。两道天险,北阻南屏。西边倚靠陇右,东边遥领中原。据此四战之地,图谋天下。

当此之时,大散关作为神农故里,由炎帝后代姜姓部落所居。为了巩固“边防”,立足岐山周原的周人先祖,主动伸出热情之手,与姜姓部落建立世世代代互通婚姻的机制,社会学上叫“互婚族”由自己的亲家公来守大门。这是汲取三四百年前犬戎出散关而东侵教训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大散关,也就是陈仓古道北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和亲”之地。这个和亲政策,十分成功。

姜姓部落是大散关的土著,大散关是姜姓部落的故土。所以,姜姓部落一直把持大散关。

这里有炎帝生地蒙峪口,沐浴之九龙泉,奉安之地常羊山,北望便是炎帝命丹鸟衔九穗禾而发明农业的舅舅家陈仓城。

炎帝母亲女登,也叫九天玄女,生于陈仓,葬于陈仓。所谓的“陈仓古道”,就是炎帝走舅舅家的道路。后世把炎帝故里名曰“姜城堡”,是姜姓之根。

《史记》说姜太公“东海上人”“东海”就是“海东”海,物产富饶地大物博谓之海。这里的“海”,显然是《资治通鉴》所说的“天下富庶莫过陇右”之“陆海”,是陇坂山系及其以西广饶之地。东海上人,就是陆海以东的人。具体说,姜太公就是姜城堡人,是大散关人。

周人利用和亲这一招,取得炎帝后代姜太公领衔的姜氏部落支持,就解除了来自南方西方羌戎犬戎的侵略。

伐纣之所以一举成功,与姬姓部落与姜姓部落互婚结盟有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6%88%98%e5%8f%b2%e9%a3%8e%e4%ba%91/70007.html

符离之战(符离之败:击溃孝宗雄心)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华沙之战(面对苏德老冤家,44年的华沙何去何从?令波兰人伤心的华沙之战)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