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古代战争 常山之战(安史之乱中对战双方的兵力对比,以及史思明和李光弼的较量)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常山之战(安史之乱中对战双方的兵力对比,以及史思明和李光弼的较量)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造反开始。

755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族人共15万,号称20万。

玄宗年间,设置的10大节度使,总兵力有49万,安禄山的兵力大概占了1/3。不过朝廷掌控的精锐主要在边疆,一时半会儿无法调集到中原地区。这也是安禄山一开始进攻非常顺利的部分原因。

兵力对比。

此外,河北是安禄山的地盘,所以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州县长官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很快,安禄山就打到了黄河边上。

陈留之战。

十二月初二,安禄山到达陈留对岸,天气寒冷,叛–长绳连结破船及草木,横贯黄河南北,当夜河面结冰,一座浮桥就出现了,不得不说安禄山很聪明。当时,新设立的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到陈留才几天,仓促督兵上城防守,人心恐慌,唐太守郭纳竟然直接开门投降,陈留陷落。此时,安禄山听闻自己在长安为人质的安庆宗已被杀死,愤然杀死张介然和陈留的近万名将士。

此战唐军规模约为1万,叛军规模10万以上。

荥阳之战。

当安禄山围攻荥阳时,城内守军极少,太守临时招募了一批新兵。荥阳是当年刘邦、项羽相持的古战场,不过此时的守军却不堪大任。根据记载“士卒乘城者,闻鼓角声,自坠如雨。说守城的唐军,听到叛军的鼓声,吓得直接从城墙上面掉下来,就像下雨一样,这样的士兵还谈何守城呢?

自坠如雨。

城破以后,太守崔无诐被俘虏,为安禄山所杀。

洛阳之战。

封常清带领6万新兵防守洛阳以及周边。一开始虎牢关被击溃,接着在洛阳城东的葵园被击溃,又在洛阳上东门内被击溃,封常清率残军战于都亭驿、被击溃,又战于宣仁门,被击溃,只好退往陕郡,洛阳陷落。应该说封常清尽力了,奈何手下新兵的战力实在太弱。

洛阳之战。

此战唐军规模为6万,叛军规模不详。

陕郡撤退。

唐朝廷长安招兵,并把在京的边兵及飞骑、引骑集中起来,共计5万人,由前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统率,屯于陕郡。封常清退回来以后,一起退到潼关。后面,唐玄宗听信谗言,杀掉封常清和高仙芝,然后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领兵8万,连同诸道援兵及高仙芝旧部,号称20万,进驻潼关。此时,唐朝精锐的边军才赶到长安,跟着哥舒翰入驻潼关。

常山之战。

安禄山叛乱初起时,常山太守颜杲卿因无力拒敌,而伪降之。东都洛阳陷落后,颜杲卿起兵,河北17郡皆响应,兵达20万,今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等6郡,仍附于安禄山。安禄山正准备进攻潼关,只好派领大将史思明夺回常山,继而拿下其他反正的城池。等他走了以后,常山又回到唐军手中,并且李光弼也赶到了常山。此时,史思明又率两万大军围攻常山。双发激战40几天。后来,郭子仪发兵来救,常山唐军总兵力达到10余万,史思明溃败。河北其他城池又为唐军占领。

常山之战。

此战唐军规模为10万,叛军规模2万以上。

雍丘之战。

占领洛阳以后,安禄山派令狐潮、李怀仙等率军4万,争夺雍丘。此时雍丘唐军只有2000人。守将张巡主动出击,多次击败叛军,后张巡主动放弃,退守宁陵。张巡有功,被朝廷任命为河南节度副使。

此战唐军规模为2000,叛军规模4万。

南阳之战。

为防止叛军切断漕运,唐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率5万人,守卫南阳。安禄山命田承嗣和武令珣围攻南阳,鲁炅坚守一年多以后,主动撤往襄阳。鲁炅的5万人大多是岭南、黔中、襄阳的子弟兵,战斗力也是挺强的。当然,战斗也很激烈,打到最后也只剩几千人了。

此战唐军规模为5万,叛军规模不详。

南阳之战。

灵宝之战。

756年六月,唐玄宗希望尽快平定叛乱,催促哥舒翰收复陕郡。于是在潼关东边的灵宝,唐朝王思礼率精兵5万为前锋,大多是陇右,河西边军,战斗力很强。庞忠率新兵10万殿后,这群人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哥舒翰领兵3万在黄河北岸高地指挥。叛军崔乾佑以一万示弱诱敌,两万埋伏,最终唐军大败,兵力损失达17万。潼关只收拢了八千人,毫无斗志,进而潼关失守,玄宗出逃,太子灵武称帝。

灵宝之战。

此战唐军规模为18万,叛军规模约3万。

灵武整军与反攻准备。

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手时,唐玄宗曾分兵2000人给他,退到平凉后,又募兵500人。后来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率兵5000人,安西发兵7000人,均先后至灵武。郭子仪也率朔方精兵5万来灵武与肃宗会合。灵武总兵力达到人。这些可都是大唐的精锐,战力与安禄山的部队不相上下。

灵武整军。

太原保卫战。

潼关失陷后,郭子仪与李光弼主动从河北撒退,郭子仪率军主力赶赴灵武,李光弼留守太原。757年正月,史思明部在再度夺取常山、平原等河北诸郡,以10万大军合围太原。当时李光弼仅有1万人防守。但是李光弼主动出击,多次击退叛军。

在太原之战进行的时候,叛军内部动乱,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被派回范阳防守,临阵换将,兵家大忌,接着李光弼大败叛军。

安禄山死后,他儿子安庆绪威望不够,手下大将离心离德,叛军开始走下坡路。

太原保卫战。

此战唐军规模为1万,叛军规模10万。

睢阳保卫战。

为夺取东南富庶之地,757年正月,安庆褚派尹子奇率兵13万进攻睢阳。张巡守城,率领1万士兵,多次打退叛军的进攻。坚守到十月份的时候,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最终城破,张巡被杀。

此战唐军规模为1万,叛军规模13万。

咸阳之战。

756年十月,唐肃宗派宰相房琯率兵5万向长安进攻。结果在咸阳东两次战败,损失4万余人。这大大地挫伤了唐军土气。

此战唐军规模为5万,叛军规模不详。

长安之战。

757年二月中旬,唐军派王思礼,试图收复长安,进至武功时被叛军安守忠部击败,退军凤翔。

二月下旬,郭子仪派兵渡黄河攻下潼关。叛军反击,唐军大败,死伤万余人。

五月,郭子仪再次派兵进攻长安,叛军假装败退,唐军追击,遭到叛军骑兵夹击,唐军溃散,退至武功。

沣水之战,收复长安。

757年九月,郭子仪率兵15万,外加不会回纥骑兵,从凤翔出发,进至长安西,沣水以东地区。叛军出动10万相对抗。激烈对战以后,叛军战败,后放弃长安逃走。

此战唐军规模为15万,叛军规模10万。

陕州之战,收复洛阳。

757年,唐军进入长安休整3日后,继续东进,一路拿下潼关,华阴、弘农,武关,上洛郡。安庆绪派兵15万与郭子仪郡在新店激战,战败,叛军放弃陕郡,洛阳,逃往邺城,洛阳收复。

此战唐军规模约为15万,叛军规模15万。

围邺之战。

安庆绪从洛阳逃到邺城后,一开始只有一千多人。不久,叛军逐渐汇聚,总兵力达到6万。758年八月,郭子仪,李光弼等9节度使统兵20万围攻邺城。

在危急中,安庆绪向范阳的史思明求救。759年三月六日,史思明亲率精兵5万前往,双方在邺城北面交战,唐军大败,唐军溃逃。回程中还四处抢掠。这里还要提一句,淮西节度使鲁炅听到自己的部下溃逃中,烧杀抢掠最甚,而郭子仪则整军屯河上,李光弼全军还太原。这让鲁炅非常惭惧,竟然服毒自杀了。想当年,鲁炅在南阳抵抗叛军一年之久,为江汉漕运的畅通出力甚多,算得上是一位名将了。

围邺之战。

史思明打败唐军以后,杀死安庆绪,让儿子守邺城,自己回范阳,称大燕皇帝。史思明打仗还是有几把刷子。叛军的败退之势,一下子被扭转过来了。

此战唐军规模约为20万,叛军规模约11万,兵多不一定有用。

河阳,洛阳之战。

759年9月,史思明四路大军南下,攻克汴州,统帅李光弼放弃洛阳,北守河阳。到河阳时,李光弼兵力仅有2万。10月,史思明进攻河阳,损失2500人后退兵。接着唐肃宗强令李光弼收复洛阳,李光弼被迫出战,战败,河阳,怀州又失守。史思明趁机西进,不过在陕州,潼关受阻。大唐和叛军又处在了僵持状态。

到了761年,史思明被自己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决定停止东进,转而向南进攻。史思明的被杀极大的削弱了叛军的实力,因为史思明是跟着安禄山一起造反的,深得安禄山信任,资历也够,所以在叛军内部威望很高,勉强能服众。但是他儿子则威望不足,以前安禄山的手下并不是很服他,叛军离心离德。

此战唐军规模约为2万以上,叛军规模约5万。

第二次收复洛阳之战。

762年十月,唐朝向回纥借兵4000,接着唐朝各路大军集结。在洛阳城外,史朝义领兵10万对阵。此战叛军大败,被杀6万,被俘2万。洛阳,河阳就此收复。

此战唐军规模不详,叛军规模约10万。

收复河南、河北。

收复洛阳后,叛军彻底一蹶不振,史朝义退到郑州、汴州,卫州,贝州,相继被唐军击败。最后逃到莫州,与败退到这里的田承嗣的4万大军一起坚守。一路上,叛军内部将领纷纷投降唐军,唐军为了尽快平定,对于叛将恢复原职,维持原有的兵力和地盘。到了763年正月,田承嗣支走史朝义,然后投降了唐军。

逃到莫州。

史朝义往范阳方向逃跑,没想到部下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已经投降唐朝,史朝义只得再向北逃走,想跑到奚、契丹地盘,半路上被李怀仙的追兵赶上,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此战唐军规模不详,叛军规模4万以上。

补充一点自己的想法,说了这些战争,给我的感觉,如果不是叛军内部的几次动乱,唐朝平叛的过程似乎会更长。

想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6%88%98%e5%8f%b2%e9%a3%8e%e4%ba%91/70257.html

长平之战李牧在哪(40万赵军被秦军围困46天,赵国名将廉颇和李牧,为何不前去救援?)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逐鹿之战九天玄女(《山海经》记录“逐鹿之战”,高科技文明在互殴?网友:不敢细想)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