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古代战争 关羽襄阳之战(详解“襄樊之战”的过程,关羽是如何以巨大的优势落败的)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关羽襄阳之战(详解“襄樊之战”的过程,关羽是如何以巨大的优势落败的)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咏史下·关羽。

羽血未乾蒙陨命,蒙妻正哭妾分香。

天地有心诛汉贼,但迟数月取襄阳。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秋,刘备在赶走了曹操后上表自立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皆假节钺,意味着这三人都可以自己定夺是否发动战争。与此同时,关羽正率兵北上进攻樊城,守城名将曹仁正苦苦支撑。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关羽会这个时候北上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

以关羽北上攻樊的时间为节点,上溯至五年前,即建安十九年,曹操征孙权,夏侯渊斩宋建,废黜伏皇后。建安二十年,进汉中,降张鲁,守合肥,破孙权。建安二十一年,进魏王,征孙权。建安二十二年,战濡须,退孙权,遣曹洪,据张飞。

到了建安二十三年,此时的曹魏的处境更是内忧外患,先是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叛,被王必与严匡镇压。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三月前后,曹魏在西线战场稍有突破,曹洪与强端击破刘备军并将任夔、吴兰斩首。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 四月份,乌桓部落其中的一个首领无臣氐在北方作乱,被曹彰迅速镇压,曹彰也因此一战成名。七月在汉中与刘备对峙、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反叛,直到来年,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才被曹仁平定。且在平定之后曹仁为了减小镇守压力,以便抽出更多的兵力,直接选择屠城。可见当时的曹魏压力确实不小。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由此可见,关羽北伐前曹魏疲于应对各线战场以及内部的叛乱。时间来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在西线战场战死,曹操亲自来到前线与刘备对峙,可到了五月份便退军回长安。而就在曹操忙于应对西线战场的这个时候,关羽已然乘机北上,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则派遣于禁前来救援曹仁。

说起于禁,后世往往因为他投降关羽一事,认为他没什么作战能力,比较平庸。但笔者并不这么看,要知道在当时,于禁也是身为四方将军之一的左将军,而且,最重要的是假节钺。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这意味着在曹操的心中,除去宗亲贵族,于禁在他的心目中的位置已然很高。宗亲们固然忠心,可并不一定能征善战。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自然是要派遣既对自己忠心耿耿又善于统兵作战的人。

此时,张辽在东线与东吴对峙,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张郃留在西线战场镇守。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 徐晃此时应该刚刚从西线战场撤下。夏,五月,操悉引出汉中诸军还长安。 乐进于去年刚刚离世。建安二十三年薨,谥曰愍侯。 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况,无论从资历,战功,状态等条件来看,于禁都是此次带兵出征的合适人选。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曹操派遣于禁率军来到樊城外支援曹仁,而此时恰逢汉水暴涨,关羽毕竟是在荆州经营了多年,对于水军的操练也是一把好手,其麾下的荆州水军团丝毫不弱于东吴水军。而于禁这边便准备不足,被暴涨的洪水围于高地,此时关羽率领水军乘船进攻,于禁无招架之力,只好束手就擒。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底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 就这样,于禁所督七军,约三万人上下,全部投降了关羽。而与之对比强烈的便是庞德了。

庞德原本是马腾的下属,跟随马超征战沙场,后来跟随马超投奔张鲁,在曹操西征张鲁的时候与张鲁一并投降于曹操。曹操知晓庞德作战勇猛,拜他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侯音在宛城叛乱的时候,庞德与曹仁参与了平叛,之后便来到樊城,驻扎在樊城北部。而当时由于庞德的兄长庞柔随马超投奔了刘备,樊城的守将对于庞德并不是十分的信任。而庞德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他与关羽势不两。德常曰“……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庞德果然没有食言,披甲持弓,箭无虚发,有投降企图的部下都被他斩首,避免了军心涣散。从黎明一直战斗到中午,关羽的攻势越来越猛,庞德的属下大多投降,而庞德与几名下属乘小船准备回到城内曹仁的营地中,途中由于水势过于凶猛,冲翻了船,被关羽擒获。面对关羽的苦苦劝降也不为所动,还大骂关羽及刘备。于是便被关羽所杀。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忠贞不屈的死节之臣是要被颂扬的,屈膝投敌的将领是要被唾弃的。当曹操得知此二人的做法时,也不禁感叹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其实笔者认为,庞德的做法固然是忠勇可嘉,没有异议。但是对于于禁的看法,不应该这么一边倒的羞辱他。当毫无准备的被大水围困时,手下的三万余名将士的姓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或许对于于禁来说,哪怕是赤手空拳,但只要有足够排兵布阵的地方,他都会舍命一搏。可是眼前的这种情况,作为主帅的他实在不忍将士白白送了性命,不得已投降关羽。

于禁的结局也是比较凄凉的,关羽败亡后,于禁又被送到东吴,也没少被虞翻羞辱。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 即便是在曹丕称帝,孙权迫于形势向曹丕称藩后,于禁被遣送回曹魏,也没逃得掉曹丕的羞辱。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 曹丕想让于禁出使东吴借此羞辱他就不算什么了,竟然在出发前让于禁去拜谒曹操陵墓,还画上了当年与关羽对战时,于禁投降的画像。于禁也是个要面子的人,经历了别人的多重羞辱就罢了,回到了曹魏阵营后又被曹丕如此羞辱。自己羞愧愤恨,不久便得病去世了。

顺便吐槽一下,曹丕这个人有些记仇,当年他年少时曾向曹洪借钱,而曹洪并没有借给他,曹丕便一直将此事记在心里。后来曹丕当了皇帝,终于等到了曹洪犯错误的时候,便要将其下狱处死。最后还是在卞太后以废掉皇后的要挟为代价,才算是保住了曹洪。

于禁的三万多精锐就这么被关羽轻而易举的俘虏,再加上各地的群盗积极响应关羽,一时间曹魏的属地狼烟四起,关羽此时的形势一片大好,只待攻克樊城,史书记载,关羽威震华夏,达到了其巅峰时期。

曹操急忙又派出徐晃支援樊城,樊城一旦丢掉,关羽进逼宛城,许昌洛阳就会无坚城可守,所以曹操在派出徐晃的同时,也在考虑是否迁都。而此时司马懿与蒋济向曹操建议说,于禁失败是由于洪水的冲击,并非战斗力不足。而现在关羽势头正盛,孙权必然心中不悦,孙刘联盟虽然看似和睦,实则双方摩擦不断,将江南本就属于孙权的地方割让给孙权,承认孙权对江东的管辖的合法性,并鼓动孙权派兵袭取关羽的大后方,这样就可以解除樊城的危机。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言于操曰:“……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于是曹操采纳了这条计策。

关于荆州之争,孙刘两方曾在建安二十年发生过一次冲突,冲突的原因是孙权让刘备把“借来的”荆州归还给孙权,而冲突的结果是刘备一方默认了被吕蒙吞并的三郡,双方重新划分好界限。而之后孙权曾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被关羽拒绝,并辱骂使者,这件事也被后世认为是关羽的傲慢不懂得世故从而得罪了孙权。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其实笔者认为,孙权本将妹妹嫁与刘备,又打算与关羽联姻,此时关羽可是刘备集团荆州地区的首脑,不考虑别的,首先政治影响就不好,假如关羽同意了,不免会令人多想。再加上吕蒙本就认为关羽在荆州上游,担心关羽对其有吞并之心,早就偷偷地向孙权建议夺取荆州作为己方的前线缓冲区。孙权呢,也十分认同吕蒙的想法。

而孙权这边收到了曹操的封赏之后,便上书曹操打算讨伐关羽,以示好曹操。此举也算是“双赢”关羽这边,由于之前与孙权发生过冲突,所以一直提防着孙权,在双方交界处的城池都留有足够兵力布防。吕蒙为了让关羽放下戒心,便使出一记,上书孙权说自己有病在身打算从前线回去修养,让陆逊来代理他的职位,吕蒙本人呢,确实身体状况一直都不是太好。蒙上疏曰“……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

而那个时候的陆逊,还并未让世人所熟知,况且陆逊一上任,就向关羽上书示好,于是关羽便放松警惕,抽出更多的守城兵力来应对曹魏一方。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而关羽这边,由于刚刚收降了于禁的三万多人马,粮草不够,便擅自取了湘关的米,这便是导致孙权出兵的直接原因。其实孙权心里早就想收回关羽占据着的荆州的地盘,一切的问题都是借口,都是为了给自己出兵制造理由。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樊城这边,由于有守城名将曹仁、满宠的镇守,关羽久攻不下。而徐晃所率领的新一批增援部队已然到达前线与关羽接战。关羽的军队其实人数并不多,再加上连番苦战,士气也逐渐下降,与徐晃作战失利,于是关羽便率军退还。

曹操在确认孙权已然出兵后,想将矛盾转化给孙刘内部,便将消息绑在–上传递给关羽,而关羽此时犹豫了,可能是担心这是曹操使出的离间计,便没有及时回到后方,而等到关羽意识到的时候为时已晚。吕蒙已然“白衣渡江”傅士仁与糜芳开城投降。很多人都觉得关羽为什么会安排糜芳与傅士仁这种三流将领守大后方,其实傅士仁在当时已然做到了将军职位,而糜芳是刘备起家时的追随者,在刘备最苦难的时候都没有离开刘备,为什么会在刘备已然称王,自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的时候就因为关羽的一句“还当治之”而投降呢。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如果说傅士仁相对来说职位较低,怕关羽回来整治于他,但是以糜芳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关羽断不敢自作主张处决他。笔者猜测,也许是傅士仁的投降使得糜芳动摇,加上关羽的一句话以及孙吴大兵压境,或许当时糜芳真是被昏庸充斥了头脑,做出了一个昏庸的选择,直接送掉了蜀汉在荆州的立足之地。

关羽在与徐晃交战不利后退回后方,发现已被吕蒙占领,其退路也全部都被孙权封锁。关羽领军来到麦城,假意投降孙权,带兵遁走。而孙权早已料到关羽会这么做,使朱然与潘璋埋伏在路上截断关羽退路。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俘获并将关羽及关平斩首,蜀汉所控荆州由此全部丧失。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

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6%88%98%e5%8f%b2%e9%a3%8e%e4%ba%91/72725.html

石碑之战(石牌战役歼敌2万5,金一南却说:战略价值还不如平型关歼敌1千)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倄之战(崤之战:晋国和秦国争霸,没想到让楚国成为最大赢家!)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