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不仅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是究竟这个战役,是谁来策划的,又如何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结果,却在历史上有不小的争议。核心的原因在于此次战役发生于东汉末年,参战的几方势力,分别是曹操、孙权、刘备各代表的后来魏、吴、蜀三国的早期雏形,几方势力在此次战役结束后,都没有彻底的失败,对于战争的结局,三方人员也都各有说辞。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读者都要质疑了,毕竟在大众看到的《三国演义》的版本里,曹操可是很狼狈地逃回了北方。但是我们说真实的历史和演义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作为一场经典的战役,赤壁之战,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屡屡被提起,随着民间的演义,再加上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个人魅力,以及主角光环,所以赤壁之战的故事,就成了后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描述。
然而实质上,这场战役的整个过程,是我国古代兵法运用的经典案例。首先曹操、刘邦、孙权等人,他们不仅仅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所以在进行这场战争之前,他们三方各自有政治上的目的,并以此为基础,以各方的绝对利益为考量,最终策动了这场战役。首先是曹操,当时他已经通过官渡之战和乌恒之战平定北方,借此气势,曹操率军南进,企图一统天下。
此时主动发起战争的曹操优势在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局面,当时名义上仍然属于东汉政权,而当时名义上的皇帝仍然是汉献帝刘协。至于说孙权、刘备等人,则都属于汉臣。此时的天下乱局,已经持续了20余年,曹操通过数年的征伐,已经取得了暂时的优势。可是这种优势能否转化为胜利的结果,就要看此次曹操南下之后的结果。
起初,曹操方面的行动非常顺利,当时刘备已经在荆州刘表处多年,这段时间里在功业上没有建树。此次曹操南下,恰逢荆州的刘表病逝。这一下给了曹操机会,由于荆州内部的权力争斗,最终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几乎没有抵抗便投降给了曹操。虽然这次在军事上刘备看似失去了先机,但是在政治上反而让刘备有了主动权。毕竟刘备又可以竖起自己的一杆大旗,此时刘备身边除了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几员武将,还有刚刚三顾茅庐请来的,正值壮年的诸葛亮。
即便如此,从实力上来看,整个战役中,刘备可算是最为被动的一方。对曹操他没有独立抵抗的实力,既没有地盘,也没有足够的军队,唯一可以利用的便是“刘皇叔”的头衔。在东汉末年,虽然刘氏宗亲已经满大街了,但是能够登高一呼的豪杰,也就剩下刘备了。也正因为如此,曹操把刘备作为了要进攻的头号目标,毕竟只有剿灭了刘氏一脉,曹操才有机会登上帝位。
和刘备一样,也具备被动地位的,则是盘踞在江东的孙权。此时三方势力割据,数孙权的年龄最小,当时孙权年仅26岁,与之形成对比的曹操已经53岁,刘备已经47岁。但是孙权占据地理的优势,他身边的大臣,也是其父亲和哥哥一起经营多年的旧部。由此孙权和刘备两人能够联盟,实属是形势上的一拍即合。从某种角度而言,曹操的急于进攻,同时又没有一击制胜的局面,让刘备和孙权有机会得以联盟。
关于究竟是谁策划的赤壁之战,首先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策动这场战役的力量来自于曹操。然后迫于形势的需要,刘备和孙权一拍即合,联手抗曹。此时的政治局势上,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都以大汉的忠臣自居,但实质上他们也已经都有了自立的想法,只是迫于形势,他们也必须维护着大厦将倾的汉朝江山。所以这场运势之战,由此而起。
以上是战争的基本形势,但是从战略的策动人而言,孙权一方首推鲁肃,刘备一方首推诸葛亮。这两人是两个集团中坚定的主战派,也正因为两人的联合作用,最后才形成了孙刘联盟,共同抵御曹军的局面。但是在后面战役的具体部署上,历史上没有记载诸葛亮的具体贡献,这一点和《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出入较大。在历史上,诸葛亮既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
而至于为何是只有孙权一方和曹操发生正面战争冲突的问题,其实源自于这场战争最后胜负的意外。曹操一方当时号称80万大军,实则是想一举统一全国,所以曹操的声势最为浩大。但是孙权和刘备方面,则是以逸待劳,特别是孙权一方,他们几乎是整个战役的东道主,由于整个战争是在孙吴的地盘上展开,所以最初的策划中,应该是孙权一方在主战场和曹军形成对峙,而刘备军则主要是用来策应。这样是为了消除刘备和孙权方的顾及。
可是由于曹操过于情绪化,一度曹操认为江东之地手到擒来,他没有预料到孙刘联军的奋力抵抗。又加上当时曹军内部瘟疫横行,这给了孙刘联军可乘之机。所以当黄盖诈降,烧了曹操的连船计之后,曹军迅速溃败。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历史意义不仅仅是战争上的典范,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奠定了后来半个多世纪的三国割据的政治局面。
这场战役让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再组织起对南方有效的进攻,而刘备和孙权则在这场战役之后实力得到迅速壮大,特别是刘备一方,借赤壁之战的胜利,很快的就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根据地,为后来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物质和军事基础。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赤壁之战是由曹操发起,孙刘双方共同策划,最后主要由孙吴方军队执行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孙刘双方的智慧,同时也和曹操误判形势,过于冒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