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战,也叫马邑之谋、马邑之围,是汉朝精心谋划的一次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计谋很好,却因一个小疏忽,结果功亏一篑。马邑之谋虽未成功,但在历史上却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西汉长期实行的和亲政策终结,拉开了汉朝主动反击匈奴的序幕。
汉武帝登基后的前几年,派李广等名将镇守边郡要塞,征调士卒巩固边防,大力发展养马,并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能与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这样,从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陆续做了一系列准备。
汉武帝登基六年之后,匈奴派使者前来请求和亲。名曰请求和亲,实际上是来索要财物。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负责对外事务的大臣王恢说:“匈奴不讲信义,过不了几年就会背约,不如发兵攻打他们。”
御史大夫韩安国表示反对。韩安国是西汉名将,曾率梁国军队抵挡住了吴楚联军的凶悍进攻,保证了平定“七国之乱”胜利。他不同意反击匈奴的重要理由,是说匈奴人四处游牧,居无定所,在茫茫草原上很难找到他们。匈奴部队都是骑兵,来如疾风,去似闪电,很容易遭到他们袭击。草原辽阔,如果深入千里,后勤保障也是很大的问题。
群臣大多都附和韩安国的意见。汉武帝虽然不甘心,但想想韩安国说得也有道理,只好同意继续与匈奴和亲,暗地里却在等待机会。
不久,一个好机会来了。马邑城有个富商,叫聂壹。他在汉匈之间做买卖,与匈奴混得很熟,和王恢也是好朋友。聂壹对王恢说:“我可以把匈奴引诱过来,你们在马邑设下埋伏,一举把他们歼灭。”
王恢大喜,立即报告了汉武帝。汉武帝一听,动了心,如果把匈奴引诱过来,以逸待劳,韩安国提出的那些问题就都解决了。汉武帝赶紧召集群臣商议。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朝议,毕竟主动向匈奴开战,这是西汉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臣们都很谨慎,凝神思考,朝堂上一片寂静。过了一会,有人开始发言,紧接着,发言的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了两派意见。
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认为,与匈奴和亲,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是一种耻辱政策。匈奴野蛮,经常侵扰边界,搞得民不聊生,和亲政策不能保证和平。现在汉朝国力强大,应该付诸武力,只有彻底征服匈奴,才能得到长久的和平。
以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则认为,与匈奴和亲,是高祖以来一直实行的基本国策,虽然匈奴常犯边界,但总体上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现在匈奴仍很强大,而且地域辽阔,如果放弃和亲,改为武力征讨,没有取胜的把握。特别是战端一开,必定是生灵涂炭,劳民伤财,很可能会旷日持久,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双方唇枪舌剑,争论不休。《汉书》用了很长的篇幅,记述了当时双方争辩的情况。
汉武帝见双方争执不下,不由地龙颜大怒,厉声说道:“当初战国时候,燕赵都是小国,尚且敢于攻击匈奴,打得他们落花流水,如今我堂堂天朝大国,难道还不如那些小国吗?何况这次诱敌深入,我们重兵埋伏,一定可以大获全胜。这是天赐良机,怎么能够放弃呢?朕决定了,坚决打击匈奴”
诏令一下,群臣只好表示服从。于是,汉武帝一面让聂壹前去诱敌,一面调兵遣将,做好各种准备。
聂壹到了匈奴那里,找到军臣单于,对他说:“马邑城内物资丰厚,我手下有几百人,可以杀掉县令,占领城池,但怕汉军赶来,需要您率大军接应。”
军臣单于平时很信任聂壹,又听说马邑城中有大量财富,眼睛都绿了,满口答应。双方约定,聂壹杀死县令以后,把首级挂在城门作为暗号,单于见到首级,就驱兵入界,迅速赶到马邑。军臣单于心中高兴,催着聂壹赶快回去举事,自己亲率十万骑兵,随后接应。
聂壹回去把情况一说,汉武帝也很高兴,这可是歼灭匈奴主力的大好机会啊。立即调动三十万精兵强将,由韩安国任总指挥,与李广、公孙贺各领一部,悄悄埋伏在马邑城周围,只等匈奴骑兵到来,伏兵骤起,来个瓮中捉鳖,擒获单于。另外,又派王恢、李息率领三万兵马,埋伏在代郡,专门攻击截获匈奴的辎重。
聂壹回到马邑城中,与县令商议,杀了一个监狱里的死囚,将他的头挂到城门上。匈奴探子一见,认为是县令的首级,马上飞报军臣单于。军臣单于立即催动部队,越过边界,很快来到武州塞口,离马邑城只有百余里地了。匈奴骑兵速度很快,几个时辰就能赶到。
匈奴人虽然剽悍,但并不傻,特别是军臣单于,很有智谋。他一边驱兵疾行,一边仔细观察周围情况。忽然,他发现有些异常,只见遍地的牛羊,却不见放牧的人。军臣单于起了疑心,命令部队暂停,想找人问问前边的情况,但周边一个人影也没有。
军臣单于派人攻击附近的一个哨所,去抓个“舌头。”本来哨所的士兵不知道马邑之谋,可偏偏哨所里有一个雁门尉史。尉史正在巡视防地,见匈奴骑兵路过,便躲进这个哨所,没想到当了俘虏。尉史是高级军官,他知道这次的战斗部署,为了活命,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一听,前边有三十万汉军,织好了大网,正等着他呢,顿时吓出一身冷汗,立刻拨转马头,下令部队迅速撤退。在回去的路上,军臣单于一边抹着冷汗,一边仰天长叹,说:“感谢老天,给我送来了尉史,不然就完蛋了。”回去以后,军臣单于封那个尉史为“天王”,给予他优厚的待遇。
埋伏在马邑城附近的三十万汉军,伸长了脖子等待,自然没有看到匈奴的影子。王恢、李息率领的三万人马,埋伏在代郡,看见匈奴骑兵蜂拥而过,辎重落在了后边,心中窃喜,只等前边打响,就动–夺辎重。没想到过了不大一会,匈奴的大队人马又回来了。王恢兵少,没敢出击,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汉武帝在皇宫里,眼巴巴地盼望着胜利的消息,没想到狗咬尿泡,空欢喜一场。他恼羞成怒,把一股怨气全撒在王恢身上,怪他没有出击匈奴的辎重,致使一点收获也没有。汉武帝下令,把王恢投入监狱。王恢在狱中自杀了。
那个献计的爱国商人聂壹,下场怎么样呢?《汉书》没有说,《三国志》透露了一点信息,说魏国大将张辽,是聂壹的后人。由此推断,聂壹自知对汉朝无功,匈奴对他更是恨之入骨,不得已改姓埋名,躲了起来。好在后代出了张辽那样的名将,也可以宽慰了。
马邑之谋,计划得很好,机会也很好,本来很有希望歼灭匈奴主力,可惜,只因为一点小小的细节,没有考虑周全,结果影响了全局。可见,人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一点也不假。
军臣单于侥幸逃脱以后,他和汉武帝一样,也是恼羞成怒,把一股怨气全撒在汉朝边界,下令四处袭扰,烧杀抢掠。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汉匈双方再也不提和亲二字,而是兵戎相见了。双方既然撕破了脸皮,汉武帝就不客气了,他调动大军,兵分四路,攻打匈奴。请看《新视角读》之四十三,四路出兵攻击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