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古代战争 百丈关之战(这一战徐帅晚年不愿回忆:8万人的红四方面军,打完仅剩一半人马) 菊江历史网

百丈关之战(这一战徐帅晚年不愿回忆:8万人的红四方面军,打完仅剩一半人马) 菊江历史网

1935年11月的百丈关战役,是徐帅军事生涯当中除了西路军之战外,最不愿提及的一段记忆。世上有常胜将军,却无百战百胜之将。就连徐帅这样军事能力高超的我军名帅也不例外。西路军的惨痛记忆更多来自于马家军的残暴,而百丈关之战,似乎败得多少有点意外,影响也是巨大的。

之所以说意外,红四方面军是1935年底红军实力最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战斗力远强于同等状况下的川军。而且徐帅此前在川陕根据地多次率军与这个老对手交锋,几乎每次都能取得大胜,尤其是反六路围攻,徐帅曾指挥击破敌军二十万,可见红军的心理优势之大,双方似乎并不在一个实力等级上。既然如此,百丈关之战为什么会失败呢?

这一战,徐帅指挥红四方面军歼敌一万五千多人,自身则损失过万。从交换比来看红军还是有优势的,但是没有能够达成战役目标,红四方面军被迫撤到了川西的天全、芦山、宝兴一带休整过冬,这便明显是一场败仗了。尤其是战役后续的发展,红四方面军希望能够在川西休整几个月,补充实力后再战百丈关,最终却没有能够实现。在人困马乏减员严重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四川再次北上。红四方面军南下的目标是打下川西平原,占领成都。无论从作战结果还是部队损失程度来讲,都是失败的。红四方面军到陕北后还不到原先一半的兵力,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和损失。徐帅作为方面军的军事负责人,自然是有较大责任的。

之所以对川军屡战屡胜的徐帅会遭受罕见失败,在晚年回忆时他也总结了教训:过于急躁轻敌。徐帅没有强调客观原因,像他这样的名帅,发生败仗都是从自己身上去分析。事实上当年的百丈关之败有明显的内因和外因:首先红四方面军按照张姓领导的主张,独自南下本身就是错误的,从大方向上就注定了要失败。

由于主席信任徐帅,在四方面军南下前曾专门和他有过私下沟通。徐帅为人实诚,他向主席表示了两点态度:一是既然已经汇合了,红军就不该再分开。二是红四方面军这么多人,要分为北上南下两部分也是不好的。主席是充满智慧之人,明白徐帅当年的为难处境,于是便放他南下了。因此从徐帅本身来说,南下时就没有非常坚定的作战信念和意图,而是多年执行张氏政策的一种惯性使然。这种情况下,即便徐帅有军事天才也未必能百分之百发挥出来。百丈关战役不是孤立事件,红军分裂给将士们造成的影响才是作战失败的主因,也是内因。

而在外因方面,则要考虑对手的变化。看似还是刘湘的川军,但反六路围攻之时,川军未尽全力,因为当时的红军无碍大局。但是红四方面军此次南下,目的是要攻取成都,直接瓦解刘湘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基础。而军阀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要保住自己的地盘,此为立命之本。在这种情况下刘湘惊而不乱,他教育川军这是决死一战,把1935年11月的川军军饷提前半个月发完,并且一线将士都有金银的犒赏,由军官组成了督战队,谁要敢回头直接枪毙。

除此之外,他也没有拒绝中央军入川的要求,薛岳所部十万人进抵四川。老蒋虽在趁人之危,但特殊情况下刘湘认为红军才是头等大敌,也就不再拒绝老蒋,反而要互相利用。川军的装备和实力有了新的提升,最关键的是作战时的精神面貌和决战之心跟从前完全不一样了。刘湘所部倾巢而出,以二十多万军队对抗八万红四方面军。川军不再是一触即溃,而是与我方展开殊死争夺,因此双方打出的战损比大致相当。红四方面军以少打多又处在开阔地形,战斗异常艰难。

在中央军的支持下,敌人进行了多轮有序反扑,百丈关的地形适合敌人大兵团出击,对于擅长机动作战的红军却极为不利。最终我军不得不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撤出百丈关进行休整,然而川西地瘠民贫,又无法在严冬养活这么多的部队,最终我军在敌人的不断袭击之下,艰苦环境中非战斗减员越来越多,前后损失了三万多人。红军已经无力再战百丈关,不可能“打到成都吃大米”了,只能撤退。徐帅的军事生涯很遗憾地写下了这样一笔,虽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处,但是作为主要军事指挥员,这样的锅似乎很难甩得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6%88%98%e5%8f%b2%e9%a3%8e%e4%ba%91/73497.html

后世对崖山海战的评价如何?后世对崖山海战有哪些纪念方式?_古代战争 菊江历史网

燕灭齐之战(齐燕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导致燕一定要灭齐?)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