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简介
李方膺(汉语拼音:lǐ fāng yīng),(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
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
为“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
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
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
著《梅花楼诗钞》。
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
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
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
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
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
工书。
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李方膺的《游鱼图》轴,清,纸本墨笔,纵123.5cm,横60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画幅右边款题:“三十六鳞一出渊,雨师风伯总无权。
南阡北陌槔声急,喷沫崇朝遍绿田。
晴江李方膺。
”钤“晴江的笔”白文印、“虬仲”朱文印。
《游鱼图》是李方膺的代表作。
画中春水方生,欢腾的鲤鱼争相穿越于河水间,它们或直冲入水底,或徜徉于水面,或摇头摆尾,或展鳍跳跃,在寒冷的冬天之后尽情享受着春天河水复苏带来的喜悦。
画面生动传神而富有情趣。
作者用笔洗练,虽无一笔背景,却使人透过温和的春水仿佛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日景象,达到了意到笔不到、景在画外的艺术效果。
根据画面的风格和题诗,可以推断此图是李方膺罢官(乾隆十三年,1748年)之后的作品。
画中作者以游鱼自拟,隐喻他久困樊笼,终得返归自然,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及其品格情操。
明清文人常以“四君子”题材直抒胸臆,表现闲雅高洁的品行。
李方膺也善画梅,而在晚年,他选择了游鱼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跳出了文人画的樊篱,立意新颖,扩大了文人画的表现领域和审美情趣,他的创新也正表现出“扬州八怪”对绘画的突出贡献。
在画面位置经营上,此图也与众不同。
五尾姿态不同的游鱼组成一条反“S”形曲线,鱼头、鱼尾相互呼应,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渲染了腾跃而出的气氛。
右边题诗一贯到底,字体浑厚雄肆,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从而成为诗、书、画完美统一的佳构。
李方膺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却置身于“扬州八怪”之列。
关于这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三辑所刊管劲丞遗稿《李方膺叙传》已经作了考证,其要点为:一、人品、画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鱓、汪士慎、高翔、金农、黄慎、郑燮、罗聘)相当;二、通州于雍正元年(1723)前,还只是一个属于扬州府的散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入学时,籍贯便是扬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广义的扬州人。
李方膺跟“扬州八怪”之翘楚郑板桥有着深厚的友谊。
首先,板桥对李方膺的画艺极为佩服,评价极高。
墨竹是郑板桥最拿手的绝技,但他《题李方膺墨竹册》仍认为李的墨竹“东坡,与可畏之”,连画墨竹的圣手苏轼、文同都“畏之”,可见其评价之高。
至于对李方膺最擅长的墨梅,则论述更具体,评价更高。
据郑板桥在同一时间所作《题黄慎画丁有煜象卷》的跋语“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宝其主之笔墨如拱壁,而索题跋于板桥老人。
”郑板桥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夏他六十八岁时曾第二次来通州,李方膺的侍人郝香山拿出他所珍藏的主人的画,请郑板桥题跋。
郑有感于他与李方膺原来的深厚情谊和郝香山对其主人的一片忠义,便欣然命笔,写了上引题跋和诗,郑板桥这次来通州,住在城北二十余里的秦灶,“寓保培基井谷园”(金榜《海曲拾遗》),并去游狼山,在他的集子中,留下了《游白狼山》七绝两首。
这篇题跋先批判俗工俗僧所画梅花之令人作呕;接着称赞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并具体叙述其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最后表示对这幅梅画的“新枝古干,夹杂飞舞”十分倾倒,愿意“坐卧其下,做十日功课而后去”。
这篇题跋写得如此具体深刻、充满感情,也反映了郑板桥跟李方膺结交已久,接触甚多,知之甚深,是他们深厚友谊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