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简介
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德国数学家、哲学家、图书馆学家。
和I.牛顿同为微积分学的创建人。
又译“莱布尼兹”。
生平
莱布尼茨生于莱比锡,卒于汉诺威。
他的多才多艺在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
他的著作包括历史、语言、生物、地质、机械、物理、法律、外交、神学等方面。
他父亲是莱比锡大学伦理学教授,莱布尼茨6岁时丧父,家庭丰富的藏书引起他广泛的兴趣。
166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663年曾到耶拿大学学习几何,1666年在纽伦堡阿尔特多夫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他当时写出的论文《论组合的技巧》已含有数理逻辑的早期思想,后来的一系列工作使他成为数理逻辑的创始人。
1667年他投身于外交界,在美因茨的大主教J.P.von舍恩博恩的手下工作。
1672年被派往巴黎,留居了4年,接触到哲学和科学界的许多重要人物,对他哲学思想的发展和科学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167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特别是受到C.惠更斯的启发,决心钻研数学。
在这之后数年,他迈入数学领域,开始创造性的工作。
1676年他接受了汉诺威的不仑瑞克公爵的任命,担任公爵府参议职务。
此后40年间,莱布尼茨定居汉诺威,曾多次去欧洲各地旅行。
他除了自己从事各门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之外,还特别热心于推动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屡次劝说一些君主建立科学院。
在他的推动下,普鲁士国王于1700年在柏林建立起科学院,莱布尼茨被举为第一任院长。
他还曾三次从事图书馆工作,先后担任不仑瑞克公爵王室图书馆馆长和沃尔芬比特王室图书馆馆长,长达数十年之久。
科学成就
莱布尼茨终生奋斗的主要目标是寻求一种可以获得知识和创造发明的普遍方法。
这种努力导致许多数学的发现,最突出的是微积分学。
牛顿建立微积分主要是从运动学的观点出发,而莱布尼茨则从几何学的角度去考虑。
特别和I.巴罗的微分三角形有密切关系。
他的第一篇微分学文章《一种求极大极小和切线的新方法,……》(1684)在《学艺》杂志上发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微积分文献,比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早3年。
这篇仅6页纸,内容并不丰富,说理也颇含混的文章,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它已含有现代微分符号和基本微分法则,还给出极值的条件dy=0和拐点条件d2y=0。
运算规则只作简短的叙述而没有证明,使人很难理解。
1686年他在《学艺》上发表第一篇积分学论文。
他所创设的微积分符号远远优于牛顿的符号,这对微积分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可是在这篇最早的积分学论文中,却没有今天的积分号∫。
不过这符号确实早已创设,只是因为制版不便,印刷时没有用。
积分号∫出现在他1675年10月29日的手稿上,它是字母s的拉长。
微分符号dx出现在1675年11月11日的另一手稿上。
他考虑微积分的问题,大概开始于1673年。
莱布尼茨设计了一个能作乘法的计算机,1673年特地到巴黎去制造。
这是继B.帕斯卡创制的加法机(1642)之后,计算工具的又一进步。
他还系统地阐述了二进制记数法,并把它和中国的八卦联系起来。
他制作水压机、风车、灯具、潜水艇、时钟以及各色各样的机械装置;他还设计改进马车,用风车操纵水泵,用磷做实验。
由于考察哈尔茨山的矿藏和提出地球开始时处于熔融状态的假设,他也被认为是地质学创始人之一。
著述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在他定居汉诺威的头几年逐渐成熟定型,自成体系,但从未以一部著作来系统、完整地阐述。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原则,最早在《形而上学论》及1686~1690年间和A.阿尔诺的通信中作了表述。
他生前公开发表的唯一长篇著作《神正论》(1710),是一部通俗作品,目的在于反驳当时法国的怀疑论哲学家P.贝勒,宣扬信仰与理性的和谐一致,讨论恶的起源等。
他的另一部较重要作品是在认识论上与J.洛克进行论战的《人类理智新论》,是死后发表的。
除了若干篇发表在报刊上的论文或未发表的短篇论文手稿外,他的哲学观点都是在与他人的大量通信中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论述。
由于莱布尼茨的博学,这些通信所涉内容极广泛。
在他逝世前不久的1714年,莱布尼茨曾应人请求先后写过两篇提纲式概述自己哲学观点的文章,这就是《自然与神恩的原则》与《单子论》,两篇内容基本一致,后者较完备。
他大量未发表的作品和通信的手稿都存放在汉诺威图书馆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柏林的科学院决定分7组出版《莱布尼茨著作与书信全集》,计划出40卷。
但迄20世纪70年代只出了前6组的17卷,其中哲学著作和书信共4卷。
莱布尼茨哲学著作已译成中文的有《单子论》(1975)、《人类理智新论》(1982)、《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1983)等。
学思想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通常称为“单子论”。
它是在扬弃和反对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他少年时代曾受过经院哲学所宣扬的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熏陶,不久由于阅读了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作品而一度接受了原子与虚空的观点。
但他经过一番考虑,发现原子论观点包含着内在的矛盾:物质的原子既具有广延,就总是可以无穷分割而不能是不可分的最后单元;这种被虚空隔离开的原子无法构成连续的整体,与宇宙的连续性原则相违背;仅以广延为本质属性的物质原子,无法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质的多样性。
为克服这些矛盾,他主张构成万物最后单元的实体不应具有广延或量的规定性,而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质,并应具有“力”作为推动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则。
这样的实体是与灵魂类似的某种东西。
他起初称之为“实体的形式”或“实体的原子”等,最后称之为“单子”。
他认为:单子因无广延,真正不可分,也没有“部分”,是真正“单纯”的实体。
单子既无部分,就不能由各部分的组合或分离而自然地产生或消灭,其生、灭只能出于上帝奇迹式的“创造”和“毁灭”;单子既无部分,因而无物能进出其内部,故每一单子都“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是各自彻底孤立的。
单子既与灵魂相类似,因而也具有“知觉”与“欲望”;每一单子凭其知觉“反映”全宇宙,如同镜子映照事物一样。
在此意义下,每一单子就是反映万物的一个不同“观点”。
同一宇宙,所处“观点”不同,反映出不同的面貌,形成每一单子独特的质。
世上没有两个单子在质上完全相同,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
单子由于知觉的清楚程度不同而有高低等级之分,由构成无机物的、具有模糊的“微知觉”的单子,到动物的具有感觉的“灵魂”,再到具有清楚的自我意识或理性的“心灵”,以至比人的心灵更高的“天使”之类,最后达到全知、全能、全善,创造了其他一切单子的最高的单子,即上帝。
每两个相邻等级的单子之间,有无数中介的单子,从而构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其间并无间隙或“飞跃”。
他明确肯定“自然从来不飞跃”。
单子与单子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但单子所构成的事物却又是彼此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莱布尼茨认为这是由于上帝在创造每一单子时就已预先确定其本性,使它在以后的全部发展过程中自然地与其他单子的发展过程相一致,这就是所谓前定和谐。
从这个观点出发,莱布尼茨又认为,世界是上帝所创造的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这就是他的所谓“乐观主义”。
在认识论上,莱布尼茨站在唯理论的立场,主张有潜在的天赋观念,肯定根据“矛盾律”或“同一律”所得到的“推理的真理”才是必然真理,而根据“充足理由律”所得的“事实的真理”则是偶然的。
他的哲学中具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和合理成分,如肯定万物的自己运动和普遍联系等,特别是他在数学和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逻辑思想
莱布尼茨是数理逻辑的创始人。
他明确提出了数理逻辑的指导思想:①希望建立一种“普遍的符号语言”,这种语言的符号应该是表意的而不是拼音的,每一符号表达一个概念,如同数学的符号一样。
②一个完善的符号语言同时应该是一个“思维的演算”。
演算就是用符号作运算,在数量方面,在思维方面都起作用。
他设想,根据这种演算,推理可用计算来解决,遇到争论,双方只要把笔拿在手里说,“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吧”,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
他提出的这两点重要思想正是现代数理逻辑的特征。
莱布尼茨在数理逻辑领域的其他主要贡献是:①成功地将命题形式表达为符号公式。
②构成了一种关于两个概念相结合的演算。
他用⊕表示两个概念的结合,提出和证明了一些重要命题。
例如,说明逻辑的⊕与算术加法不同的公理A⊕A=A;说明包含和真包含相区别的两个定理:A包含A;如果A包含于B并且B包含于A,则A=B。
③提出了等词的定义,即一物能为另一物所替代而保持原来命题的真实性,那么它们就是同一的。
这个原理称作不可分辨的东西的同一原理。
④第一次确定了三值逻辑的表,其中用0表示不可能,用1/2表示偶然,用1表示必然。
图书馆学思想
莱布尼茨没有发表过图书馆学专著,但在他的书信、建议书和回忆录中,可以看到许多卓越的图书馆学思想。
他认为图书馆是人类的“百科全书”、“人类灵魂的宝库”,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工作,不是看它藏书的数量、善本的装帧,而是要看它所藏的书是否精,是否新,是否均衡。
他第一次比较全面、比较明确地指出近代学术参考图书馆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他主张大型图书馆和博物馆要为科学家提供学术交流的条件。
他还建议在各国科学院设置的图书馆基础上,建立联系全世界的图书馆网。
莱布尼茨重视图书编目工作,认为图书馆目录应具备很高的检索功能。
他还曾设想要为科学家编制一个大型的文献检索工具——把大量的文献资料用细致的分类语言标引,组成“世界百科知识体系”。
他的这种想法和中国古代的类书编纂方法有些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