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李淳风简介_李淳风的儿子_李淳风的故事_李淳风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李淳风简介_李淳风的儿子_李淳风的故事_李淳风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李淳风简介

李淳风(602~670年),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历算家。

岐州雍县(今陕西凤翔县)人。

其父李播仕隋为高唐县尉,因嫌职位卑微,弃官出家为道士,很有学识,曾注《老子》,撰《方志图》.著有文集十卷,均已失传。

李淳风幼年受父教导,刻苦读书,所涉学科广泛,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特别对天文、数学的研究精深。

唐太宗贞观初年,他对当时的另一位天文学家傅仁钧所编的《戊寅元历》提出了十八条反驳意见,纠正了其中的不科学之处,因而闻名。

太宗便授他将士郎,命在太史局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科学研究。

他向太宗上书说,现在观象台上测天所用的仪器仍是北魏明元帝时(409~423)制造的铁制浑仪的式样,疏漏实多,无法准确测验七曜,要求改制。

太宗李世民批准他的请求。

李淳风经过数年的钻研,终于在贞观七年(633)成功地制造出了铜质“浑天黄道仪”。

这个新式浑天仪分内中外三层,外层固定不动,名六合仪,用来划分天区的二十八宿,天干、十二辰和经纬度;中层名三辰仪,可以转动,用黄道环、白道环、赤道环三环来区分目月和恒星的位置;内层称四游仪,有可旋转的窥管和赤经环。

这种浑天仪比前代的浑天仪有了很大的改进,新增加了三辰仪部分,可以直接观测天体运行现象,是中国天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进步。

现保存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明代复制的浑天仪,基本上是按李淳风的方法制作的,只是到了宋代,苏颂加了二分圈和二至圈,沈括取消了白道环。

李淳风制成了新的浑天仪之后,在天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中有了新的进展。

他对前代各种浑天仪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其各自的优缺之处,撰成理论著作《法象志》七卷。

太宗赞赏他的成绩,加授他承务郎。

贞观十五年(641),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

不久,升任太史丞。

十八年(644),唐朝廷开始编撰《晋书》,李淳风奉命参与编撰工作。

他撰写了其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和《五行志》。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他又参予编撰《隋书》中的《天文志》和《律历志》。

在这些志书中,保留了李淳风对南北朝时期和隋时的天文气象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成果。

如他对彗尾延伸方向与太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就是关于彗星研究的重要成果。

再如,从《隋书·律历志》的记载中,我们才得以了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就,也为后代研究古代历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由于李淳风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二年(648)擢升他任太史令,一直到唐高宗时期,他仍担任此职。

龙朔中(661~663),他曾对隋时天文学家刘焯的《皇极历》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在此基础上,于麟德二年(665)编制成一部新历书,称为《麟德历》,是中国古代名历之一。

这部历书在唐朝推行了12年后,即传到了日本,被日本采用。

后来又传到新罗国,被采行多年,可见其影响之广。

因为他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使他在数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当时太史局太史监王思辩上奏说《五曹》、《孙子》、《周髀》、《九章》等十部古代算经杂乱且有错误,建议进行整理。

高宗准奏,下诏命李淳风与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对古算经进行注释校定。

显庆元年(656),李淳风等人完成了十部算经的整理、注释工作,高宗命作为教科书通行全国。

其中《九章算术》为最好的一种,所述负数、分数的计算法和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要比欧洲早1500年,现传世本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现存世的十部算经,每卷的首页上都题有:“唐朝议大夫、行太史令、上轻车都尉臣李淳风等奉敕注释”的字样。

这十部古算经的整理和注释,为当时人们学习数学和后世人研究古代数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评价李淳风等的贡献,认为:“他大概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

李淳风不仅在天文学、数学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气象学方面亦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风向、风力作了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把风向确定为24种,把风力定为八个级差。

是世界上第一个定风级的人。

一千多年以后,19世纪前期,英国人才把风力定为12级。

李淳风在他所著的《乙巳占》一书中介绍了两种风信器,该书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气象学专著。

高宗总章三年(670),卓越的科学家李淳风逝世,享年69岁。

他的著作还有《典章文物志》、《演齐人要术》、《秘阁录》等,均失传。

李淳风资料

李淳风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13533.html

秦九韶简介_秦九韶的儿子_秦九韶的故事_秦九韶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吴文俊简介_吴文俊的儿子_吴文俊的故事_吴文俊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