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王文治简介_王文治的儿子_王文治的故事_王文治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王文治简介_王文治的儿子_王文治的故事_王文治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王文治简介

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年),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

字禹卿,号梦楼。

丹徒(今江苏镇江)人。

乾隆时探花,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后又任云南姚安知府,后辞官返乡,遂绝意仕途。

工诗文,善书法,醉心于王羲之、王献之,作书喜用长锋柔毫,书风清峻绮丽。

著《快雨堂题跋》,阐述对书法的认识。

有《梦楼诗集》行世。

王文治一生以书法称名于世,早年习书从前辈笪重光人手,受其影响颇深。

他的楷书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帖》和《圣教序》。

但钱泳却认为他是学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用笔,中年以后改习张即之。

从王文治传世书法来看,其飘逸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的确透露出与笪重光、董其昌二人书法的传承关系,而线条的扁薄,更是浸染于笪氏书法的结果。

除笪、董二人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王文治中年以后潜心禅理,对于有关佛经的书法尤其用心关注。

他曾收得张即之的写经墨迹,临摹学习,因此其书风与张即之、笪重光一样有用笔扁薄的特点。

他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这与他的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指刘墉)专讲魄力,正梦楼太守(指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

”钱泳亦将他与刘墉、梁同书作比,认为王文治中年得张即之书迹临摹,遂入轻佻一路,如同秋娘傅粉,骨格清纤,姿态自佳,而欠庄重。

此论虽取贬义,但对王文治的书风特色的譬喻,还是比较精当的。

这种“秋娘博粉”般的格调,亦可作为真伪鉴别的依据。

从传世真迹来分析,王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行间布白,疏朗空灵,气格风神极其婉美,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更加妩媚,倜傥风流的境界是作伪者难以仿效的,莫怪当时竟有“天下三梁(指梁同书、梁衍、梁国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

据王昶《湖海诗传》称:“禹卿尤工书,楷法河南,行书效《兰亭》、《圣教》;入京师,士大夫多宝重之。

”其实,王文治二十多岁时就书名遐迩传扬。

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两位使臣仰慕王文治书名,特意邀请他同行,王文治欣然答应。

琉球人素好书法,得知王文治是中国书法名家,纷纷重金求书,视为至宝,十分珍重,一时间王文治在琉球书名风靡。

当时朝鲜人来华,专门以饼金购得王文治书法以归,其书法声名远播海外。

乾隆皇帝南巡江南时,在杭州寺庙中见其所书《钱塘僧寺碑》,大赏爱之。

由于乾隆皇帝的赞赏,王文治的书法声望一下大大提高,广为流传,为士林所宝。

日本很多博物馆都珍藏着王文治真迹。

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冲绳县立博物馆、大分县立博物馆皆珍藏有王文治的墨宝。

其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

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

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

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

行书作品《待月之作》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见其晋唐功底深厚。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王文治《行书诗轴》作于清乾隆五十一年,纵129.8cm,横45.2cm。

释文: 僧楼夕阳下,徒倚听钟声。

林气侵人暗,池光受月明。

渐穿风槛入,顿与露阶平。

荦确山中路,居然玉界行。

翠淙阁与潘莲巢唐耀卿释无思道省待月之作。

时丙午阳生之月 文治。

” 据年款“丙午”可知此作书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文治时年57岁。

此作书法俊朗疏秀,精妙妍美,是王文治中年创作的精品。

王文治资料

王文治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15949.html

金农简介_金农的儿子_金农的故事_金农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袁江简介_袁江的儿子_袁江的故事_袁江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