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文俶简介_文俶的儿子_文俶的故事_文俶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文俶简介_文俶的儿子_文俶的故事_文俶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文俶简介

文俶

文俶(1595-1634),明代吴门女画家。

字端容。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代表作品:《金色萱花图》扇面、《萱石图》轴、《花蝶图》扇、《花卉图》扇、《婴粟湖石图》轴、《花卉图》册、《萱石画》扇、《兰石画》扇等。

文从简在继承家学墓础上加以变革,自成一种笔苍墨健、清润秀逸的画风,直接地影响着文椒画风的形成。

文淑之兄文梢亦搜丹青,“山水一察祖法”(张庚《国朝画征续录》))。

兄妹二人经常切磋画艺,探求画理。

文椒未满二十岁时,嫁给当时著名隐士、文学家赵宦光之子赵均,赵家父子性情古雅,既搜绘画、书法,更精字说,通六书,识大梵字。

宦光之妻陆卿子为姑苏尚宝卿陆师道之女.搜词章翰墨,常与闺秀、友人赠答,名重一时,声誉高过其夫及子。

文椒与他们一道生活在江苏昊县西的寒山中,怡情林壑,以笔墨丹青为伴,修身养性。

无论文家还是赵家,都给予了文椒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之她自身对艺术的热爱和努力,终至取得成功。

她为了能生动传神地描绘幽花异草、小虫粉蝶,曾悉心描幕内府藏本草图千种,画《寒山草木昆虫状》一千种。

文椒流传至今的主要作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金色萱花图》扇面、《萱石图》轴、《花蝶图》扇、《花卉图》扇、《婴粟湖石图》轴、《花卉图》册、《萱石画》扇、《兰石画》扇、《且梅图》扇、《婴粟映蝶图》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春蚕食叶图》轴等。

她熟谙笔墨性能,能信手谊染,根据不同的物象施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如《墨梅图》扇中枯健虬曲的老干,墨色浓重,用笔方硬,以苍健遒劲衬托出淡墨青枝的生机,配以“没骨”梅花的丽质,生动地表达了梅花清逸静穆的情韵。

在构图上,她注重布陈安排,有的以险破稳,有的以稳扶险,最后达到总体的端庄平稳。

如《瞿粟蚊蝶图》扇,她把一朵县粟花大胆地画在扇面的正中,以它为中线将扇面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这很容易造成构图卜的呆板似死,为破其稳,在花儿的左下方和右上方分别添上摇曳的花叶和飞舞的峡蝶,立刻使画面动扑相生,寓奇于平。

在审美情调上,她常常以与世无争、平和冲淡的心绪轻描淡写闲花静草,小虫惠蝶。

作品不给观者以情绪上的大喜大悲, 宛如一首清雅娟美的小诗。

在题材上,她以女子特有的细腻精微的目光,选取大千世界中最平凡最常见的花草虫蝶,捕捉其中的细微情趣。

在选用材料上,她根据善绘小题材的特点,多使用面幅较小的纸、绢和扇面,很少有高头大卷之作。

在用色上,很少采用强烈的原色,而喜加少量的粉,使花儿更显娇柔,彩蝶更富活力。

《萱石图》为文俶三十六岁时所作,图中以水墨勾皴出一块嶙峋的太湖石,占据了画面主要的位置与很大的空间比例,手法上显得十分的笨拙,但笔法松秀、墨色氤氲。

萱草更是以淡色写出并不作墨骨,萱草并不十分艳丽的设色能够与湖石的墨色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对比。

湖石的墨色变化与萱草的穿插使得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由于很好地解决了画面对比与协调的问题,使作品风格明快,又避免了色彩艳丽容易导致的庸俗感。

简洁的构图,扑面而来的雅致气息是文俶作品中显著的风格特征。

现存故宫博物院的《花卉图》册,共八开,为文俶三十七岁时所作。

作品中四开以湖石与花卉搭配构成,另四开则仅画花卉。

全册除湖石以水墨写就之外,花卉兼工带写,尤其在对待色彩的问题上,与文氏家族相比较更能突破水墨审美的囿限,将女性对色彩的天然敏感,乃至于后天女红手工中培养的兴趣融入到绘画中,“没骨”技法的使用自然纯熟。

此作品风格细腻典雅,是文俶绘画风格完全成型的作品。

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评其:“写花卉苞粤鲜泽,枝条茬再,深得迎风泡露之态。

溪花汀草,不可名状者,皆能缀其生趣。

芳丛之侧,佐以文石,一种浩华娟秀之损溢于毫素,虽徐熙野逸,不是过也”。

张庚《国朝画征续录》评介:“椒善花鸟草虫,尝作寒山草木昆虫百种,曲肖物情,亦能苍松怪石,笔颇老劲,吴中闺秀工丹青者,三百年来推文椒为独绝云”。

明末钱谦益给予她艺术极高的评价:“点染写生,自出新意,画家以为本朝独绝。

文俶资料

文俶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16093.html

何震简介_何震的儿子_何震的故事_何震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张路简介_张路的儿子_张路的故事_张路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