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蔡襄简介_蔡襄的儿子_蔡襄的故事_蔡襄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蔡襄简介_蔡襄的儿子_蔡襄的故事_蔡襄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蔡襄简介

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

字君谟。

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后被命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后一度外知福州,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升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此后他以枢密直学士再出知福州,移知泉州。

在泉州修万安桥,写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刻在石上。

不久被召为翰林学士、三司使,最后,拜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

蔡襄的诗文清妙,有诗词三百余首。

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蔡襄和苏轼、黄庭坚、米芾)之一。

有《蔡忠惠集》等传世。

南宋时,赠吏部侍郎,加赠少师,赐谥“忠惠”。

为纪念蔡襄,福州在仓山建有蔡公祠。

生平简介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

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仙游县)人。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

后数度外出,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

宋英宗即位后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

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

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

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蔡襄的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

有《蔡忠惠集》等传世。

他著有诗词370首,诗文清妙;奏议64篇,杂文584篇,收入《蔡忠惠公文集》(共三十六卷,另有《别纪》十卷)。

另有《龙寿丹记》(此书有五朝小说本)、《蔡忠惠奏议》十卷、《蔡襄治平会计录》六卷、《墨谱》一卷、《茶果》一卷、《荔枝故事》一卷、《讲〈春秋〉〈左传〉疏》一篇、《蔡莆阳诗》六卷、《蔡忠惠诗集全编》四卷、《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别纪补遗》二卷)、《蔡福州外纪》十卷、《蔡端明别纪》十二卷(也有十卷、一卷)、《蔡忠惠公别纪补遗》等不同版本,已佚失不少。

蔡襄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二月十二日(1012年3月7日)。

蔡氏家族世居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安)里赤湖的蕉溪(枫亭驿以西,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五星自然村,建有蔡襄故居)。

蔡襄的母亲卢氏,是惠安名士卢仁之女。

蔡襄童年时受到外祖父卢仁的严格教育。

他十五岁参加乡试,十八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

天圣九年(1031年),蔡襄登进士第十名。

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在职四年。

后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等职。

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蔡襄作诗称贺,受欧阳修等三人举荐,被宋仁宗任命为“知谏院”。

他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

蔡襄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事,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

由于有蔡襄这样的人直言敢谏,那些权贵心怀畏惧,多有收敛。

庆历四年(1044年),调知福州。

庆历六年(1046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

蔡襄在福州时,见百姓患病不就医而向巫觋求拜,多为蛊毒所害,撰《圣惠方后序》,刊刻于碑,劝病者就医治疗,并采取措施,取缔巫觋,“禁绝甚严,凡破数百家,自后稍息。

”蔡襄还撰《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

蔡襄倡议官吏,发动百姓,从福州大义至泉州、漳州七百余里的大道两旁栽植松树,荫庇大道,故民谣歌颂道:“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庆历八年(1048年),蔡襄因父亲去世而离职。

皇佑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参预政事。

次年,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

宋仁宗至和、嘉祐(1054年-1063年)年间,蔡襄两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

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顿吏治。

当时晋江县令章拱之贪赃枉法,蔡襄奏疏弹劾,把他革职为民。

后朝廷发现这是冤案,蔡襄因而被贬。

他又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加强军事防备,教习舟船熟记水势,防备海寇。

泉州城东郊有洛阳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宽五里,有渡口名万安渡。

“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

并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身丁钱一半,大大减轻民众负担。

蔡襄知泉州时期,连年发生旱灾,他调动民力,加强水源管理,制定《龟湖塘规》,制止用水纠纷。

他任转运使期间又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众饮用和灌田。

治平(1064年-1067年)年间,晋江县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为纪念。

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

在任上劝学兴善,传播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深得民心。

嘉祐六年(1061年),蔡襄被授为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财政。

此时,宋廷财政入不敷出,“积贫”已深。

蔡襄善于理财,“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入以制用。

划剔蠹,簿书纪纲,纤悉皆可法”。

宋英宗继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

蔡襄撰《国论要目》一文,阐述改革主张,提出择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并、富国强兵的改革方案,但未被英宗采纳。

蔡襄在朝廷难于容身,请求外任,于治平二年(1065年)出知杭州,在拜端明殿学士后才去上任。

治平三年(1066年)十月,卢氏去世,蔡襄护丧南归。

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9月27日),蔡襄在蕉溪居所逝世,享年五十六岁。

朝廷追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

葬于枫亭铺头村蔡岭。

友人欧阳修为他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其曾孙蔡洸为蔡襄奏请谥于朝,孝宗赐谥“忠惠”。

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在洛阳桥南街尾建蔡襄祠。

后人在他墓前立柱题联云:“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

书法

蔡襄和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的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弘,点画无丝毫苟且。

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触处成妙,大得晋人韵致。

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

他学书之时,唐末衰陋习气并未消歇,而宋书的风尚尚未建立。

他力去时俗流弊,另辟蹊径,下开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新风。

蔡襄在书法创作上的实践成果,也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经验,是一位连接唐、宋两朝书风嬗递,身兼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的关键人物。

蔡襄没有专门书法著作行世,但散篇亦有可观,其书法理论重神、气、韵,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对宋代书坛的志趣有一定的影响。

传世蔡襄的书法作品,小楷有《茶录》、《牡丹谱》、《寒蝉赋》,行草书有《与杜长官帖》、《陶生帖》、《大研帖》、《澄心堂纸帖》、《持书帖》、《自书诗札》、《自书诗卷》等。

石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和《刘蒙伯墓碣文》等。

蔡襄书法风格在继承唐代法度的同时极力追求魏晋萧远简淡之韵致,是书法由唐人“重法”向宋人“尚意”转变时期重要的过渡性的人物,他以恢复晋唐古风为己任,在扭转北宋初绮靡的五代书风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他不仅整理了传统的技巧,且在很多地方有所发展。

他提出的“唯取神气为佳”的主张,推动了人们对法度的重新认识。

由此可见,蔡襄因为缺少一些创新意识,使他不能成为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执政

水利

蔡襄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奏减五代以来丁口税。

并修建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横跨泉州湾,全长三百六十丈,被茅以升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

它的建成,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自唐后期起,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北宋时泉州港湾区帆墙林立,百舰争流,中外商贾荟集,各地货物集散。

然而,万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障碍,交通问题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万安渡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

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这种石基的开创,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

他并种海蛎以固桥基,于桥上下两侧滩涂上,植石以附蛎,以减缓江流速度,使不致动摇桥墩两侧基础。

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学运用于建筑上的先例。

桥成之后,蔡襄拟订了千古传诵的《万安桥记》并刻石立碑,它真实地记载了建桥情况和桥的规模。

“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

全文共150多字,文辞极优美,同时它又是中国书法史上颇为著名的书法珍品

蔡襄曾组织人马,从福州始沿途栽植树至泉州、漳州,计长700里。

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曝晒之苦。

它成为洛阳桥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传所说的“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

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水土,确是高人一等。

时人为此作诗赞之:“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蔡襄在泉州积极组织群众抗旱,兴修水利,生产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

嘉祐三年(1058年),适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带领官员到泉州飞阳庙祈雨,自责干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

还写下《乞雨题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

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

”他是以此举来劝告各僚属要关心民瘼,组织农民抗旱自救。

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岁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赞他“爱民心有彼苍知”。

晋江龟湖塘可灌田数千亩。

但是,沿塘百姓常为用水及管理维修堤岸等问题争吵、斗殴。

加上土豪、无赖好事之徒插手搅浑,沿塘百姓冤冤相报,问题久而不能解决。

蔡襄深入民间,详为考察,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水利工程,加强排涝抗旱作用,以利农耕,相应加强相邻各乡林、黄、苏、郑、吴、蔡六姓的联谊,特制定《龟湖塘规》(后世称为《先宋塘规》),使龟湖有法可依。

它明确规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维修问题,保证农田能及时得到灌溉。

他在制定《龟湖塘规》时,按规定执行管禁,遇有重大违规者,则由陂首呈县府惩处。

正因为有蔡襄的《龟湖塘规》在,龟湖塘维护了近千年,为濒湖农民流泽千余年。

据《晋江县志》载:“自蔡襄定塘规至明朝的五百年间,粮食产量往往二、三倍于他乡。

”这是对泉州水利建设的贡献,后人因此为之立《德政碑》。

茶业

蔡襄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而且也是茶学家。

他为官清正,以民为本,注意发展当地经济,为福建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历史上著名的北苑御茶园,就是在建州(今在建瓯市),旧时又称建溪,建安(今在建瓯市)。

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樵《送茶蕉刑部书》,书中记载:“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种)产于“建州,系月涧云龛之品”。

当时建溪流域所产品茶统称“建茶”、“建茗”。

五代时期,王审知在福建建闽国,北苑茶园成为专门生产贡茶的官家茶园。

闽国灭亡之后,南唐后主李煜派官员专程到建安设立“龙焙”,监制“建茶进御”。

指定专制“龙茶”。

历史发展到了宋代。

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监制御茶时,尤重御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

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贡”。

由于采制甚精,在丁谓手中,北苑茶已誉满京华,号为珍品。

到了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蔡襄创造小龙团以进,被旨仍岁贡之”(《熊蕃北苑贡茶录》)。

《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北苑茶大小龙团“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

的确,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把北苑茶业发展到新的高峰,他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求质求形。

在外形上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并改进制作工艺。

为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

凡八饼重一斤。

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

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欧阳修对蔡襄制作贡茶有非议,但他不得不承认蔡襄制作茶业的工艺之精。

蔡襄之侄儿、蔡京之子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对蔡襄在发展北苑御园茶过程有较为详细而客观的记载,肯定了蔡襄负责监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形质至极,呼声最高还是“小龙团”的“密云龙”和“瑞云翔龙”。

对于茶叶制作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时指出做茶要抓住季节“又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的新鲜感。

可见“好茶争相品、盖因品质珍”。

就蔡襄本人,对于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录》中有专门论述建安之茶。

其“点茶”条云:“建安斗试以水痕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提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醒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可见北苑御园茶在北宋时期极负盛誉。

这些如此辉煌时期是得益于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时的监制而精益求精的创新工艺。

这茶业发展功绩是不可湮没的。

苏轼在《荔枝叹》中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此诗作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在蔡襄任福建转运使二十五年后,此时苏轼正被谪贬在广东惠州(今惠阳县)。

作者初次尝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龙眼,极为赞赏,就差点儿将“荔枝”比作“佳人”。

但作者能浮想联翩,不禁联想到汉唐时代进贡荔枝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在诗中作者揭示了由于皇家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将进贡的弊政。

他笔锋又一转,对当时宋代的进茶、进花一并作了深刻的讽刺。

这首诗给苏轼带来了许多声誉,但给蔡襄盖上了一顶“买宠”的帽子,这是不应该的。

总之,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更新。

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的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茶与茶艺术融为一体。

蔡襄的督办,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

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这种技术创新,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应功归于蔡襄。

后世纪念

祠堂

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

蔡襄祠始建于宋朝,据传是在洛阳桥竣工不久后泉州百姓为纪念蔡襄所作贡献而建。

纪念馆

蔡襄纪念馆,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东海镇东沙村,金沙宫旁,面积1600平方米,为五层框架结构。

馆内设有陈列室、书画厅、会议厅等,收藏和陈列蔡襄生平活动的文物遗作、书简、字贴和各种版本蔡氏族谱,还收藏有300多幅中国名家的书画。

陵园

蔡襄墓(蔡襄陵园),位于福建仙游枫亭锦岭将军山下,旧福厦公路西侧。

196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海内外蔡襄后裔把其墓重建为“蔡襄陵园”,历时三年,于1999年竣工,占地面积20亩,仍保持宋代艺术造型,增建“山门”、仪门、围墙、端明楼、四垂亭、书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车场,重塑文武石翁仲、石羊石马、石虎,铺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属设施。

墓陵占地一亩,建造古老壮严,围墙绿树参天,绿草成茵,环境幽静优美。

陵园前方“仪门”,高7.5米,白色花岗石构筑,横匾前书“庆历名臣”,后书“刚正廉明”;山门及前门,刻有数幅对联,表达了后人对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业的评价和敬仰。

在重修陵园时,菲律宾总统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会副会长瑞今(蔡襄后裔)特致词电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亲笔题写“蔡襄陵园”和“碑林”。

全长134米的“书法碑廊”,共有134块碑文,镌刻蔡襄为主的宋四大书法家楷、行、草、隶12600字,为福建省现有规模最大的碑林。

“端明楼”正厅塑有蔡襄铜像,设有书法展览厅,供游人参观。

故里牌坊

“蔡襄故里”牌坊坐落于福建省福泉高速枫亭出口和仙港大道交汇处,是仙游县枫亭镇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蔡襄资料

蔡襄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16357.html

胡瓌简介_胡瓌的儿子_胡瓌的故事_胡瓌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黄筌简介_黄筌的儿子_黄筌的故事_黄筌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