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吴道子简介_吴道子的儿子_吴道子的故事_吴道子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吴道子简介_吴道子的儿子_吴道子的故事_吴道子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吴道子简介

吴道子

吴道子(汉语拼音:Wu Daozi;约686~约760),唐代画家。

后改名吴道玄,时人尊称吴生。

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少孤贫。

早年为民间画工,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

神龙年间(705~707)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

景龙年间(707~710)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坚辞而去,浪迹东都洛阳。

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后专工画,并在寺观从事壁画制作。

开元年间(713~741)被唐玄宗召入禁中为宫廷作画,先后任供奉、内教博士,官至宁王友。

他奉诏绘制了一些历史画或政治性肖像画(如《金桥图》),同时常在长安、洛阳作壁画,名声广播。

天宝年间(742~755)曾奉诏游蜀,归来在大同殿画出嘉陵江三百余里旖旎风光。

玄宗令在大同殿壁上描绘,吴一日之内画成“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

玄宗赞:“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乾元元年(758)后,事迹不详。

吴道子活跃于盛唐,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各艺术门类的沟通,为他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他喜与文人名流交往,又游历各地,在绘画上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

早年作画行笔流丽纤细,继承六朝风范;中年后笔迹磊落逸势,高度成熟。

他兼擅人物、释道、神鬼、山水、鸟兽、草木、台殿等各类题材,尤以人物、释道见长。

他在长安、洛阳两京寺观所作壁画达300余处,变相人物奇踪异状,竟无雷同。

《东观余论》记吴道子画《地狱变相》说:“视今寺刹所图,殊不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旁之像,而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

吴道子在艺术上富有创造精神,一说山水画之变由他开始。

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势,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称之“吴带当风”。

他又以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世谓之“吴装”。

因其笔法流转洗练,后人将他与张僧繇合称“疏体”代表画家,以区别于顾恺之和陆探微劲紧联绵的“密体”。

苏轼评他的艺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并且将他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

他被后世尊为“画圣”,被民间工匠尊为祖师,对以后的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和白描画风影响极大。

自开元以后,寺观壁画多流行“吴家样”。

至五代两宋,吴道子的继承者代不乏人,如高益、高文进、武宗元。

同代人学吴道子者,以卢楞伽著称。

《天王送子图》是吴道子的传世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

《孔子行教像》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原作为吴道子所绘,但原作早已遗失。

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堪称孔庙的镇庙之宝,由复制的石刻本拓印的《孔子行教像》拓本也成为山东省拓印最多的古迹拓本。

在唐代,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称为“吴家样”,是张僧繇“张家样”以后的一种新的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

“吴家样”与“曹家样”的显著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加以概括。

吴道子注重线条的运用,他的线条一向富有运动感和强烈的节奏感,注意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具有运动感的表现。

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

这正是所谓“吴带当风”。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为纸本手卷,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传为宋人摹本。

图又名《释迦降生图》,乃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画。

现存于日本国大阪市立美术馆。

图分二段,前段有两位骑着瑞兽之神奔驰而来,天王双手按膝,神态威严。

随臣侍女态度安详,武将则欲拔剑以防不测。

人物虽多,表情各异,一张一弛,很有节奏起伏。

后段净饭王抱着初生的释迦,从姿势看,净饭王是小心翼翼的。

王后紧跟其后,一神惊慌拜迎,人物身份、心理、形态刻画入微,很好地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图中绘人物、鬼神、瑞兽二十多个,人物则天王威严,大臣端庄,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张牙舞爪,瑞兽灵活飞动,极富想象力而又画得极富神韵。

独特的“吴家样”线描,粗细顿挫,随心流转,无论是表现人物的衣纹、鬼神的狰狞,还是描绘闪烁的火光,都表现得生动贴切,游刃有余。

作为一幅佛诞名画,可以从中看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汉末而至盛唐,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画中的人物已经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如达摩样,而完全是汉人模样。

作为一幅中国画,又昭示着线描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铁线”衍生出“兰叶线”,从此中国画的线描技法大备,无怪乎苏东坡语:“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八十七神仙卷》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八十七位神仙列队而行,朝拜元始天尊的内容。

画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神将开道,压队;头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簇拥着帝君从右至左浩荡行进。

队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众多仙女轻盈秀丽。

画面笔墨遒劲洒脱,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

众神仙脚踏祥云,御风而行,令观者顿生虔敬之心。

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加上亭台曲桥、流水行云等的点缀,画面优美,宛若仙境,赏画间似有仙乐在耳畔飘荡,使整幅作品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

全幅作品没有着任何颜色,却有着强烈渲染效果。

《八十七神仙卷》人物造型、构图均与北宋武宗元所绘《朝元仙仗图》相同。

关于此卷与《朝元仙仗图》的对比,北京大学教授李凇《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论证:“《八十七神仙卷》不是作于唐代,而是作于北宋初期。

其作者难以考实,很可能会是王瓘或武宗元辈,虽然肯定不是吴道子的原作,但仍然属于绘画史上的一流作品。

它不仅艺术水平高于《朝元仙仗图》,而且时间上还要更早。

《朝元仙仗图》不能作为北宋绘画的“标准器”,它不是武宗元的原作,是南宋的摹本,直接的作者可能是翟汝文。

虽然它的宋、元跋文可能是真实的,但并不能掩饰其较低的艺术品质。

目前学术界过于高估《朝元仙仗图》而忽视《八十七神仙卷》的偏见应该转变。

吴道子资料

吴道子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16413.html

杨惠之简介_杨惠之的儿子_杨惠之的故事_杨惠之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张璪简介_张璪的儿子_张璪的故事_张璪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