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虞世南简介_虞世南的儿子_虞世南的故事_虞世南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虞世南简介_虞世南的儿子_虞世南的故事_虞世南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虞世南简介

<a href=/renwu/29228.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虞世南</a>

虞世南(558~638年),唐初大臣、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生性沉静寡欲,精思读书。

李世民做秦王时,为秦府参军,后迁太子中舍人。

李世民即皇帝位后,任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贞观七年(633)转秘书监,封永兴县子,八年进封县公。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

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收录其诗作38首。

《全唐文》收录有其诗文及奏疏。

《中华经典诵读·学生必背与诵读古诗词》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年),唐初大臣,文学家、诗人。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进封县公。

人称“虞永兴”。

能文辞,工书法。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收录其诗作38首。

《全唐文》收录有其诗文及奏疏。

(新、旧《唐书》本传)

虞世南生平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唐初大臣、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生性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已至老年。

李世民做秦王时,为秦府参军,后迁太子中舍人。

李世民即皇帝位后,任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贞观七年(633)转秘书监,封永兴县子,八年进封县公。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善书法,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

其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不外露锋芒。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

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8首。

虞世南善文辞,编著有《北堂书钞》160卷。

精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

其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不外露锋芒。

唐李嗣真《书后品》说他的字潇散洒落。

但南唐后主李煜认为他得王羲之之美韵,而失其俊迈。

米芾认为神宇虽清,而体气疲苶。

颜真卿则称其楷法精详,特为真正。

书法作品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汝南公主墓志》、《虞世南行书摹兰亭序卷》;代表诗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著作有《北堂书钞》

虞世南是跟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的。

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

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

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

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

写成以后,唐太宗让魏征来鉴赏,魏征看了说:“今窥(看的意思)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

唐太宗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

初唐的书法家继欧、虞之后的是褚遂良和薛稷。

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慨叹地说:“世南死,没有人能够同我谈论书法了。

《孔子庙堂碑》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

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

楷书35行,每行64字,尺寸为 228×95cm。

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

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

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

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

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

宋黄庭坚有诗赞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原刻拓本在北宋时已不多见。

目前所存精品古拓,仅清人李宗瀚所藏一本,原拓已流入日本,藏三井家。

《汝南公主墓志》内容为唐太宗女汝南公主的墓志,虞世南书,贞观十年(636)十一月作,行草书,纵25.9厘米,横38.4厘米,共18行,行12-15字不等,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因其无款,故又有学者认为是宋朝摹本。

王世贞云:“昔人于永兴、率更书,俱登品神妙间,而往往左袒永兴。

余初不伏之:以余之肉,似未胜欧骨,盖谓正书也;晚得永兴《汝南公主墓志》草一阅,见其萧散虚和,风流姿态,种种有笔外意。

”此墓志书法圆活,不及正书沉厚,故后世有人疑为米芾书。

除了以上两件作品其他尚有《昭仁寺碑》、《破邪论序》、以及散见于刻帖的《大运帖》、《用笔赋》、《书指述》、《演连珠》、《景纬成象》、《孔有新制帖》、《积时帖》、《朝会帖》、《瘦朽帖》、《临乐毅论帖》、《潘六帖》、《世南伏奉三日疏》、《醒滞帖》等。

这些碑帖中,有些是伪作,有些是集碑文钩摹而成,可信的为数甚少。

年谱

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世南的父亲虞荔去世,当时虞世南还年幼,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承受不住丧服。

陈文帝知道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常从宫中派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

到了守丧期满除服,虞世南被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

他的叔父虞寄被晋安太守陈宝应捕获,远在闽、越一带,虞世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

到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

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阳王友。

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师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

当时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听到他们的名声,杨广与秦王杨俊征召的文书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为借口,坚决推辞,杨广命令使者去追他们。

大业元年(605年),虞世南接连被授为秘书郎,升迁为起居舍人。

与虞绰、庾自直共撰《长洲玉镜》。

同年,因母亲去世而守丧。

当时虞世基在当朝非常显贵,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

江都之变后,虞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

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斩,虞世南又被窦建德抓获,窦建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虞世南被授任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参军,十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武德五年(622年),与裴矩撰《凶吉书仪》。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当时,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不允,升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不受,被授为秘书少监。

贞观五年(631年),参与编撰《群书政要》。

贞观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进呈《圣德论》一文,太宗赐手书诏令给虞世南称:“你的评价太高了。

朕怎么敢与上古帝王相比,只是与近代相比略强些。

然而你只是刚刚看见开头,未知其终结。

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终,那么你的高论可传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会成为后世的笑柄!”

贞观七年(633年),虞世基转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

太宗器重他的博识,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间隙,召世南在一起谈经论史。

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

太宗曾对侍臣说:“朕借闲暇的时间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他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

群臣都像世南这样,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

贞观八年(634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

同年,陇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现,山东及江淮多次遭大水。

太宗问“天变”。

虞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借机劝谏太宗遵循道德义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满、不因太平已久而骄傲松懈,始终如一。

太宗听后敛容反省,认为此言对自己有警醒作用。

同年四月,康国进献狮子,太宗命虞世南为其作赋。

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虞世南一再劝阻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敛。

他还严正劝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于政事。

这些都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请求辞官归居,太宗优诏允许,仍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11日),虞世南在长安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太宗闻讯后为他在别第举哀,痛哭悲伤,下手诏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虞世南主要成就

文学

虞世南文章婉缛,与徐陵相似。

曾劝太宗毋为宫体诗,而其诗除《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其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

清代沈德潜在评论《从军行》二首时就称此诗(即《蝉》)“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

书法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唐人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下品”,评价道:“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

《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

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

及其暮齿,加以遒逸”。

《述书赋》云:“永兴(虞世南)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

”《宣和书谱》认为他晚年的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宋人黄庭坚有诗赞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

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已经保存不多,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

《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思想

虞世南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

唐太宗常引进谈论,共观经史,每论及历代为政得失,必有规纲,多有补益。

强调学习经史,认为自古圣贤。

“劝乎学而立其名”,若不学,则“没世而无闻”。

崇尚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主张薄葬。

认为古时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荣其亲,然而高坟原垅,珍宝奇物,实所为累。

圣人深思远虑,安于薄葬,是为长久之计。

虞世南为一代儒臣;对扩大儒学影响起一定作用。

藏书

虞世南秘书监任职时,充分利用国家藏书,主编《北堂书钞》160卷。

北堂是秘书省的后堂,故名。

全书分19部,下分852类,19部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帝王、后纪、礼仪、衣冠、仪饰、服饰等部,其中汇集了大量的儒学资料,起着传授知识,临文备查的作用,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

又奉敕参撰《群书治要》50卷,辑录经史谱子有关治国兴衰政迹之文,始上古,终晋代,凡采经书12种,10卷;史书8种,20卷;子书,四书7种,20卷。

多本唐初善本,前代名儒桓谭,仲长统等人政论,亦赖此书得其梗概。

个人收藏书画作品甚多,亦有图籍存于家。

收藏品钤有“世南”等印章。

著有《兔园集》10卷,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

原有诗文集30卷,由褚亮作序,但已散失不全。

《全唐诗》编其诗1卷,《全唐文》收录有其诗文及奏疏。

民国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4卷,收入《四明丛书》。

虞世南后世纪念

虞世南去世后,慈溪鸣鹤镇故宅改建定水寺,寺内有虞世南画像。

他的子孙便迁居长安。

据《慈溪县志》记载:虞世南故宅位于鸣鹤解家自然村村北的定水寺,距越国公袁韶墓约350米,东临里杜湖,西依青龙山,北邻白虎山,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

虞世南资料

虞世南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16483.html

杨子华简介_杨子华的儿子_杨子华的故事_杨子华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羊欣简介_羊欣的儿子_羊欣的故事_羊欣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