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王献之简介_王献之的儿子_王献之的故事_王献之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王献之简介_王献之的儿子_王献之的故事_王献之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

王献之(汉语拼音:Wɑnɡ Xiɑnzhi,344~386),东晋书法家。

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

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

生于山阴。

简文帝婿。

官至中书令。

他先娶郗昙女为妻,后又成为新安公主驸马。

幼年随父学书法,后学张芝草书,最后在王羲之、张芝的基础上别创新法,形成笔迹流泽、婉转妍媚的风格。

世因与羲之并称“二王”、“羲献”。

传世主要墨迹有《鸭头丸帖》、《送梨帖》、《地黄汤帖》、正书《洛神赋》、十三行及连绵草帖札多种。

尝从山阴道上行,对人说:“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卒,谥宪。

《晋书》有传。

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风流为一时之冠。

始为州主簿,秘书郎、丞,谢安请为长史,后授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

族弟珉曾代为中书令,二人素齐名,故世称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

幼承家学,七八岁时学书,羲之从后抽其笔不动,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工草隶,变羲之行书为行草并用,世称“破体”。

又变草书字字独立为上下相连之一笔书,气势奔放,其后唐人张旭、怀素发展成为狂草。

晋、宋间人羊欣评其书“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唐张怀瓘说王献之的书法: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行,流便于草。

他擅长各种书体,尤精行草书,与其父并称二王。

今传为王献之的书法墨迹,有《鸭头丸帖》(上海博物馆藏),行草书,2行15字,通篇气势充沛,上下笔笔相联,即使其中不连笔的字,而笔势仍相衔接,可以看到前后呼应的笔意和笔法上的丰富变化。

此帖有宋徽宗“宣和”、“政和”印,是流传有绪的王献之作品。

《廿九日帖》(辽宁省博物馆藏),行楷书,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是王献之草书的代表作。

传为王献之墨迹的《中秋帖》,曾被清乾隆誉为“三希”之一,但书法史家则认为是米芾从此帖节临的。

王献之行草书,还见于历代摹刻之法帖中,北宋《淳化阁帖》卷九、卷十,集中收集王献之的作品。

王献之小楷以《洛神赋》为代表,流传刻本为《洛神赋》中一段,自“嬉”字至“飞”字止,共13行,因此又称《十三行》。

其书法秀劲疏朗,布局有序,行距、字距都较空,宽绰间顾盼有姿。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

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

流传的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

《鸭头丸帖》,行草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二行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笔锋入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

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

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行书3行,共22字。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也被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帖》。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

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

”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王献之资料

王献之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16489.html

王僧虔简介_王僧虔的儿子_王僧虔的故事_王僧虔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卫恒简介_卫恒的儿子_卫恒的故事_卫恒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