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烺简介
张政烺(1912~2005),中国现代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
字苑峰。
山东省荣成县人。
生于1912年 4月15日,2005年1月29日逝于北京。
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同年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历任图书管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46至1960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5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60年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
1966年专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78年当选为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
1979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1980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理事。
1983年又兼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张政烺长期致力于中国古文字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他早年即运用各种古文字材料考证古史,并且从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上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进行批判。
他结合甲骨卜辞与古文献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和农业生产,认为商周时期普遍存在农村公社,战国、秦、汉才是奴隶社会。
他又根据甲骨文中异代同名的现象,提出“妇好”是世代相承的人名而不是一个人。
在青铜器的铭文考释、年代考订等方面也都有很重要的贡献。
近年他综合考古发现中有关周易的各种资料,提出卜辞和金文中由3个或6个数目字构成的字组,乃是最早的易卦,进而考证周初铜器铭文中的易卦是以卦名邑,以邑为氏。
这些创见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张政烺还主持或参与新出土的临沂银雀山汉简、长沙马王堆帛书和云梦秦简的整理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政烺的主要论著有:《猎碣考释初稿》、《平陵陈得立事岁陶考证》、《六书古义》、《古代中国的十进制氏族组织》、《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周厉王胡簋释文》、《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帛书〈六十四卦〉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