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钱穆简介_钱穆的儿子_钱穆的故事_钱穆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钱穆简介_钱穆的儿子_钱穆的故事_钱穆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钱穆简介

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原名钱恩鑅,字宾四,中国历史学家、哲学家及作家等,亦是吴越钱氏的后代。

生于江苏无锡,卒于台北。

是中国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中学的共同创办人。

被许多中国史学领域研究者认为是大中华学术圈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及哲学家之一。

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也因而被一同称作中国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出身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升学。

一生没有念过大学。

全凭天赋及勤奋,加上慈母良师的熏陶,自学成才而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历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教职。

1912年因家贫辍学,开始了为期10年的在家乡小学边教书、边自学、边写作的奋斗人生。

1922年后相继任教于厦门、无锡和苏州等地的师范学校及中学,先后出版《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国学概论》等多种学术论著。

1930年秋,经顾颉刚推荐,被燕京大学聘为讲师。

同年冬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提出批评,指出刘歆无伪造诸经必要与可能,受到学术界重视。

次年夏被北京大学聘为史学系副教授。

1933年春,撰成《先秦诸子系年》,被誉为对清代版本考据的一次总结。

接着,又推出第二部学术巨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七七事变后,辗转长沙、昆明、蒙自、成都等地,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大、华西、四川、齐鲁等大学,著《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书。

抗战胜利后,初执教于云南大学,后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秋南下中国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中国香港中文大学)。

先后被中国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文学博士。

1949年迁居中国香港与谢幼伟,崔书琴等人创办亚洲文商专科夜校。

次年改名为新亚书院,自任院长,致力弘扬中国文化,培养年轻学子,一时士林才俊云集,专任兼任教授如吴俊升,任泰,刘百阁,罗香林,杨汝梅等学术界宿儒均加入教师行列,成为中国香港学术界一大盛事。

1955年获中国香港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

又于1960年获耶鲁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

著作非常丰富,所编著的专书已逾百种。

论文,短文与杂文超过千篇,早年所完成的著作如:“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百系年”“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在学术界造成钜大的影响。

钱穆对教育和学术的贡献钜大。

一生献身于教育工作,早年主要献身于初中等教育,在乡教逾十八年中,对扩充地方教育,普及教育和致力于学校课程改革贡献良多。

壮年之后,晋身高等学府,又于1950年筚路褴褛,披荆斩棘一手创办了“新亚书院”,献身于高等教育工作五十多年,桃李满天下。

1990年以九十六岁高龄辞世。

生平

初为人师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岁入私塾读书。

宣统三年(1911年),因辛亥革命,中学学校停办,遂辍学,在家自学。

民国元年(1912年),年十八,抗颜为人师,任教于家乡小学。

执教中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先后八年,受聘集美、无锡三师、苏州省立中学执教。

大学之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钱穆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北平八年,先后授课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发表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力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流寓西南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战军兴,钱穆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国史大纲》出版,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4月,钱穆与江南大学同仁唐君毅一起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校长王淑陶之邀,从无锡南下广州任教。

5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中政会约集民主社会党、青年党领导人讨论组织经济研讨委员会,朱家骅、陈立夫等50余人出席,会议推定阎锡山、陈启天、万鸿图、张其昀、钱穆、程天放、袁守谦等13人为起草纲领委员。

迁港办学

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中美关系白皮书》(《对华关系白皮书》、《中美问题白皮书》)。

8月12日起,新华社连续发了六篇评论《中美问题白皮书》的文章,其中五篇为毛泽东亲自执笔;在8月14日〈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毛泽东点名胡适、傅斯年与钱穆受美帝控制。

10月,钱穆随广州私立华侨大学南下中国香港,出任“亚洲文商学院”(新亚书院前身)院长。

1950年,亚洲文商学院更名“新亚书院”,而办学有成,亦获中国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赠予中国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56年,钱穆与胡美琦在中国香港结婚。

1960年,钱穆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又获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1965年,钱穆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亚大学任教。

钱穆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

1973年,钱穆等人创立新亚教育文化会,并在新亚书院位于九龙土瓜湾的旧址改办新亚中学。

中国台湾定居

1967年10月,钱穆自港赴台。

1968年,迁居素书楼。

自钱穆来台,筑素书楼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

该地点为蒋介石直接下令拨用与建楼。

1968年,钱穆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时,钱氏名落孙山。

1966年始获提名,钱氏耻而不受,并愤愤表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一次选举院士,当选者多到八十余人,我难道不该预其数!”两年后,钱氏始同意列名院士。

在胡适有生之年,钱穆就是未能当成中央研究院院士。

日后李敖认为这是不公道的,他说:“钱穆的理学怪说固不足论,但他在古典方面的朴学成就却更该先入选成院士。

1969年,应张其昀之邀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此后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视力因白内障而日弱(至1978年访港前夕,钱穆已基本上永久失明),仍随时提出新观点,由夫人胡美琦诵读整理出版为《晚学盲言》。

1989年,钱穆应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之邀请,在夫人陪伴下返港出席新亚书院40周年校庆,此乃钱氏生前最后一次出席公开活动。

1989年,发生素书楼事件,时任立法委员陈水扁及台北市议员周伯伦质询政府财产遭钱穆不当占用,要求钱穆搬家,改设立纪念馆。

为避嫌,钱穆于1990年5月主动迁出素书楼,另觅居所,离开时幽默的说:“活的不许住,还没死就要做纪念馆。

”引起社会议论。

钱穆也在迁出素书楼3个月后,于同年8月30日,在台北市杭州南路寓所过世。

自钱穆迁出后,素书楼闲置年余,最初交由台北市立图书馆管理,于1992年1月6日正式将素书楼辟为纪念馆。

后由于素书楼年久失修,台北市政府于2001年进行修缮工程,随后将素书楼转交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于2001年12月31日将素书楼改名为钱穆故居

而素书楼事件成为日后陈水扁“残酷不仁”的事证之一。

2010年,马英九在钱穆逝世20周年纪念会上,向胡美琦为素书楼事件中台北市政府的做法致歉,并肯定钱穆的清白。

1990年8月30日,钱穆逝世,生前曾对胡美琦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

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得举世崇拜。

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

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来给予公平的裁判,而且他会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意义、具有了价值。

”(钱胡美琦《感交集20年》,联合报副刊2010年8月27日)

钱穆去世后,他在大陆的姪子,即钱穆长兄钱挚的长子,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表示希望能来台,因故未能成行,只好赶赴中国香港参加9月30日在中国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举行的公祭。

1992年,胡美琦奉钱穆灵骨,归葬故里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没有接受过现代大学训练,他的治学理念受吕思勉影响甚深。

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

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说:“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

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

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9月)

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一书,考证数十本秦汉古籍,并大量引用雷学淇的《竹书纪年义证》,排出先秦时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后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该书以论证完整的二十八个不可通驳斥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钱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所依托的文化保有真诚信念,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绝非可仅仅以“君主专制”简单概括,实为“一种自适国情之民主政治”。

钱穆的徒弟余英时称他“一生为故国招魂”。

正是出于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放在中国文明系统的框架内求客观的了解,钱穆主张,应该在固有文明的真相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而非以后见之明浅薄地非议与污蔑之。

学友

原本胡适相当欣识钱穆,称钱先生的《刘向歆父子年谱》乃“一大著作,见解与体例都好”,并对学生说:有关先秦诸子事,可向宾四先生请教,不必再问他。

外界以为钱先生“喜治乾嘉学”,张君劢甚而劝钱穆“何必从胡适之作考据之学”。

钱穆初到北平,胡适的弟子傅斯年对他优礼有加,邀至史语所,奉为上宾。

胡适也将私藏“孤本”《求仁录》借给钱研览。

但钱穆在治学方面与胡适颇多牴触。

胡适继承传统的说法,认为老子略早于孔子;钱穆则创立新说,认为老子略早于韩非,后于孔子。

一次,两人不期而遇。

钱穆说:“胡先生,《老子》成书的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你的错误了!”胡适说:“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

钱穆与胡适二人在老子生年、《说儒》等学术问题上观点迥异,时有争辩。

具体学术分歧尚属表面,深层原因是钱对胡的“新文化”主张不以为然,他后来甚至认为,中国思想界“实病在一辈高级知识分子身上”,如“新文化运动,凡中国固有(文化)必遭排斥”,贻害深远。

当年北大讲坛上最叫座者乃胡适和钱穆二人,钱穆称“大凡余在当时北大上课,几如登辩论场”。

钱穆先生原本仅仅是苏州中学的一位普通教员,1927年正是由于顾颉刚先生的慧眼识才,才使得钱先生得以进入北京主流学术圈并逐渐为人所知。

钱穆先生在北大执教期间,多与汤用彤、熊十力等人来往,关系十分融洽。

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爱徒楼旁有钱穆故居,即为钱穆曾居住之素书楼。

著述

史学

《周公》,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29年。

《刘向歆父子年谱》,《燕京学报》第七期,1930年。

《国史大纲》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40年6月。

《中国历史精神》,台北国民出版社出版,1951年11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香港自刊本,1952年11月。

《黄帝》,台北胜利出版社出版,1954年。

《秦汉史》,中国香港新华印刷股份公司出版,1957年3月。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出版,1961年12月。

《史记地名考》,中国香港太平书局出版,1962年10月。

《史学导言》,台北中央日报社出版,1970年5月。

《中国史学名著》,台北三民书局出版,1973年2月。

《孔子传》,台北中华民国孔孟学会出版,1974年8月。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台北联经出版,1979年。

《历史与文化论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79年8月。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台北东升出版公司出版,1981年12月。

《古史地理论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82年7月。

《中国史学发微》,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89年3月。

思想

《论语文解》,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18年11月。

《论语要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25年3月。

《孟子要略》,上海大华书店出版,1926年。

《墨子》(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0年3月。

《王守仁》,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0年3月。

《国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1年5月。

《惠施、公孙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1年8月。

《老子辨》,上海大华书店出版,1932年。

《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12月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7年5月。

《清儒学案》,重庆,为国立编译馆写,1942年稿成佚失。

《孟子研究》,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8年。

《庄子纂笺》,中国香港东南印务公司出版,1951年12月。

《中国思想史》,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1952年11月。

《国史新论》,中国香港自刊本出版,1953年5月。

《宋明理学概述》,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1953年6月。

《四书释义》,台北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1953年6月。

《阳明学述要》,台北正中书局出版,1955年3月。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中国香港自刊本,1955年3月。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及大学问节本》,中国香港人生出版社,1957年6月。

《庄老通辨》,中国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1957年10月。

《学龠》,中国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出版,1958年6月。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中国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1958年8月。

《孔子论语新编》,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1963年。

《论语新解》上下册,中国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1963年12月。

《朱子新学案》,一至五册,台北三民书局出版,1971年9月。

《朱子学提纲》,台北自刊本,1971年11月。

《理学六家诗钞》,台北中国台湾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元旦。

《孔子与论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74年9月。

《孔子略传论语新编》,台北广学社出版,印书馆出版,1975年10月。

《中国学术通义》,台北中国台湾学生书局出版,1975年9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至八册,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76年6月至1980年3月。

《宋明理学三书随札》,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83年10月。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84年12月。

文化

《文化与教育》,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6月。

《中国文化史导论》,重庆正中书局出版,1943年。

《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中国香港自由中国出版社出版,1949年5月。

《中国社会演变》,中国香港中国问题研究所出版,1950年10月。

《中国知识份子》,中国香港中国问题研究所出版,1951年。

《文化学大义》,台北正中书局出版,1952年1月。

《民族与文化》,台北联合出版中心出版,1960年6月。

《中华文化十二讲》,台北三民书局出版,1968年7月。

《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力》,台北幼狮文化出版,1968年。

《中国文化丛谈》(一)(二),台北三民书局出版,1969年11月。

《中国文化精神》,台北三民书局出版,1971年7月。

《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77年5月。

文学

《中国文学讲演集》,中国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1963年3月。

《中国文学论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82年7月。

治述

《朱怀天先生纪念集》,上海自刊本,1919年8月。

《政学私言》(人人文库),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45年11月1967年台北再版。

《人生十论》,中国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1953年6月。

《湖上闲思录》,中国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1960年5月。

《八十忆双亲》,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友会出版,1975年。

《灵魂与心》,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76年2月。

《人生三步骤》,中国香港中国香港大学出版,1979年10。

《双溪独语》,台北中国台湾学生书局出版,1981年1月。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83年1月。

《晚学盲言》上下册,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87年8月。

《新亚遗铎》,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89年9月。

全集

《钱宾四先生全集》,共五十四册,分甲编思想学术、乙编文史学术、丙编文化论著,1994年由联经出版开始出版。

甲编:共24种(含《朱子学提纲》) ,25册,1994年9月1日出版:

(1)国学概论、(2)四书释义、论语文解、(3)论语新解、(4)孔子与论语、(5)先秦诸子系年、(6)墨子、惠施公孙龙、庄子纂笺、(7)庄老通辨、(8)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9)宋明理学概述、(10)宋代理学三书随札、阳明学述要、(11)朱子新学案(一)、(12)朱子新学案(二)、(13)朱子新学案(三)、(14)朱子新学案(四)、(15)朱子新学案(五)朱子学提纲、(存目,不占册)、(16)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17)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二)、(18)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19)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20)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21)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四)、(22)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23)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24)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学籥、(25)中国学术通义、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乙编:共11种11册, 1995年9月12日出版:

(26)周公、秦汉史、(27)国史大纲(上)、(28)国史大纲(下)、(29)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史精神、(30)国史新论、(3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32)中国史学发微、读史随札、(33)中国史学名著、(34)史记地名考(上)、(35)史记地名考(下)、(36)古史地理论丛。

丙编:共24种18册,1998年6月17日出版:

(37)文化学大义、民族与文化、(38)中华文化十二讲、中国文化精神、(39) 湖上闲思录、人生十论、(40)政学私言、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41)文化与教育、(42)历史与文化论丛、(43)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44)中国文化丛谈、(45)中国文学论丛、(46)理学六家诗钞、灵魂与心、(47)双溪独语、(48)晚学盲言(上)、(49)晚学盲言(下)、(50)新亚遗铎、(51)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52)讲堂遗录、(53)素书楼余沈、(54)总目。

评价

正面评价

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引陈寅恪评钱穆《诸子系年》:“1934年5月16日,出席清华历史系研究生姚薇元口试会。

散后,偕陈寅恪至其家。

寅恪言钱宾四(穆)《诸子系年》极精湛,时代全据《纪年》订《史记》之误,心得极多,至可佩服。

”(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页八二

牟宗三:“当时局势危殆,有瓦解之势。

学校朝不保夕,政府无暇顾及。

人情汹汹,学生多有走陕北从共党者。

教授亦多纵容之,无有为立精神之主宰者。

惟钱穆先生,因富历史传统意识,慷慨陈词,多有讲述。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32册《五十自述》,联经,页82

余英时:“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余英时:《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年9月2日

金耀基:“宾四先生的一生,承担是沉重的,他生在文化倾圮,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他写书著文有一股对抗时流的大力量在心中鼓动。

他真有一份为往圣继绝学的气魄。

”(金耀基〈怀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生活18卷2期,1990年10月15日

许倬云:“他编著了《国史大纲》,在警报声中,教导学生欣赏中国文化的源流和可贵之处。

这部书至今还是中国通史中难以代替的名著。

”(许倬云《心香一瓣-悼宾四先生》,联合报副刊2010年8月29日

钱婉约:“终于走近大山,在领略其巍峨的身躯、庄严的仪态、丰富多彩的植被以外,对于其蕴含着的博大精深的山中宝藏,我懂得多少?在离开祖父的岁月里,我需要花费多少的岁月精力,才能无愧拥有这样大山般的先祖,无愧这一个月的庭训亲炙?在这个意义上,父亲为我作了榜样,他的这本《思亲补读笔记》,就是在那以后,特别是在祖父去世之后,不断阅读祖父著作,在内心走近祖父的记录。

钱婉约《远方的山──我记忆中的祖父》,联合报副刊2011年8月7日

负面评价

汪荣祖教授在《钱穆论清学史述评》一文中以为:“钱穆论清学史的代表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仅在形式上是传统的学案式的纲目体,而且内容也不脱传统的义理,尤重宋儒朱熹。

这部书基本上是由二十世纪的人,写十九世纪之书。

钱氏写清学史,似设身其境,与先贤唱和或辩难,而不似异代学者,作旁观超越之论析。

世人多知,钱宾四颇具民族主义意识,并见诸其史学,然其民族主义也未脱传统的华夷之辨与汉文化意识,以及崇宋尊朱的基本心态。

李敖《蒋介石研究》中,有一篇文章《蒋介石和钱穆之间的一些臭史》。

文中引用了钱穆写的《总统蒋公八秩华诞寿文》,歌颂蒋介石“诚吾国历史人物中最具贞德之一人。

禀贞德而蹈贞运,斯以见天心之所属,而吾国家民族此一时代贞下起元之大任,所以必由公胜之也。

”李敖对此评论说:“肉麻兮兮,已是全然无耻,知识份子反动到这步田地,真太令人失望!回想钱穆当年给我写信,标榜‘学问’与‘德性’的关系,如今‘学问’竟不胜阻止‘德性’的沦落,我真忍不住为他悲哀!”

年表纪要

1895年,清光绪廿一年六月初九生于江苏省金匮县

1900年(六岁)入私塾读书

1903年(九岁)进果育小学就读

1905年(十一岁)父逝

1906年(十二岁)入常州府的常州中学堂

1910年(十六岁)退学,离开常州,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适逢辛亥革命,学校停办,遂辍学

1911年(十七岁)任教无锡三兼小学,为教学生涯之始

1918年(廿四岁)任教鸿模学校(即原果育小学),出版《论语文解》同时任教县立第四小学(梅村镇)

1919年(廿五岁)任后宅泰伯市初小校长,创办无锡历史上第一个图书馆“泰伯图书馆”,任馆长

1922年(廿八岁)赴厦门任教集美学校,为任职中学教师之始

1923年(廿九岁)任教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1927年(卅三岁)转任教苏州中学

1928年(卅四岁)连遭三丧:妻殁、儿殇、兄亡。

1929年(卅五岁)与小学校长张一贯女士缔婚,4子2女自1931至1940年先后出生,四子早夭

1930年(卅六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后任教北京燕京大学。

为任教大学之始

1931年(卅七岁)任教北京大学历史系,并兼课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师大

1935年(四一岁)出版《先秦诸子系年》

1937年(四三岁)随政局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39年(四五岁)《国史大纲》脱稿,回苏州侍母一载

1941年(四七岁)往成都任教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及武汉大学

1943年(四九岁)先后任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1944年(五十岁)撰文〈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号召知识份子投笔从戎

1946年(五二岁)赴昆明任教五华学院、兼任云南大学

1948年(五四岁)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课余撰《湖上闲思录》

1949年(五五岁)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校长王淑陶之邀,从无锡南下广州任教。

秋季随同华侨大学迁回中国香港(华侨大学初创办于中国香港)。

应张其昀之邀创办“亚洲文商学院”(新亚书院前身),任院长

1950年(五六岁)“亚洲文商学院”更名“新亚书院”,应邀赴中国台湾讲演

1951年(五七岁)为筹办新亚书院中国台湾分校,滞留中国台湾数月,未果。

1952年(五八岁)四月,在淡江文理学院惊声堂讲演,屋顶泥块坠落击中头部,晕厥送医,最后抢救成功保命。

1955年(六一岁)新亚研究所正式成立。

访问日本,教育部颁赠学术奖章。

中国香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56年(六二岁)新亚书院农圃道校舍暑期落成,为自有校舍之始。

与胡美琦女士于九龙缔婚

1957年(六三岁)新亚书院增设艺术专修科

1960年(六六岁)赴耶鲁大学讲学,课余撰《论语新解》,耶鲁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后赴欧洲访问

1961年(六七岁)新亚书院理学院成立

1963年(六九岁)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曾拟辞新亚书院校长一职,但接纳校方挽留至1965年

1965年(七一岁)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离开中国香港,赴吉隆坡马来亚大学讲学

1967年(七三岁)十月,迁居台北

1968年(七四岁)迁入素书楼,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年(七五岁)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国立故宫博物院聘为研究员

1973年(七九岁)新亚中学创校

1974年(八十岁)撰《八十忆双亲》

1976年(八二岁)是年冬,胃病剧作,几不治;同年与唐君毅等九人一并辞去新亚书院校董一职,以示对中文大学收回书院教学权,以及金耀基为首学者借此夺权之不满

1978年(八四岁)该年常病,目不能视(确诊患上白内障,1980年代已恶化至基本上失明)(抱病赴中国香港任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主讲人,是钱穆首次踏足中文大学校园)

1979年(八五岁)赴中国香港出席新亚三十年纪念会

1980年(八六岁)与三子、幼女会于中国香港,卅二载未见,得七日相聚

1981年(八七岁)与长女、长侄晤聚中国香港,五子女两年内分别见面(与此同时,亦顺道出访新亚书院,于男生宿舍知行楼举办“夜话”,与新亚学生会面)

1984年(九十岁)获颁行政院文化奖

1986年(九二岁)为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学生上最后一课年

1988年(九四岁)在家中授课至是年方休

1989年(九五岁)赴中国香港参加新亚书院四十周年校庆纪念会,是钱穆第三次亦是最后一次踏足中文大学校园

1990年(九六岁)6月1日迁出素书楼,8月30日逝于台北市杭州南路寓所

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家庭

张一贯,妻,生于1901年8月10日,殁于1978年3月8日。

为以下众子女之母。

钱胡美琦,妻,2012年3月26日去世,享年83岁。

钱拙,长子。

钱行,次子。

著有《思亲补读录》。

钱逊,三子,中国大陆历史学家,2019年8月23日去世。

钱易,长女。

钱辉,小女。

钱婉约,长孙女。

著有《我记忆中的祖父》。

钱松,长孙。

钱伟长,侄子。

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耀华中学名誉校长。

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钱穆资料

钱穆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17645.html

郑樵简介_郑樵的儿子_郑樵的故事_郑樵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王夫之简介_王夫之的儿子_王夫之的故事_王夫之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