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茅盾简介_茅盾的儿子_茅盾的故事_茅盾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茅盾简介_茅盾的儿子_茅盾的故事_茅盾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茅盾简介

茅盾

茅盾(汉语拼音:máo dùn),(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中国作家、批评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嘉兴桐乡人。

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郎损、止敬、蒲牢、形天等一百多个。

父亲沈永锡,是开明的维新派,于茅盾童年时逝世;母亲陈爱珠,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他的弟弟沈泽民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

1921年,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失掉组织联系,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

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除此之外,茅盾亦著有《西洋文学通论》。

茅盾生平

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卒于北京。

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秀才,属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由母亲教授了一些文学、历史和地理知识。

5岁入家塾、私塾,8岁入立志小学,12岁入乌镇公立高等小学校读书。

学习国文、算术和修身等课程之余,阅读了《西游记》等古典小说。

从他小学时的作文中,即可看出忧国忧民的思想端绪。

1909年考入湖州中学,1911年转入嘉兴中学,后因得罪学监而被迫转入杭州私立安定中学。

中学时代的生活固然给茅盾以古典文学滋养,但他感到整个的学习空气是沉闷的。

他把业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其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窘迫,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9~12月与人合作完成了第一部译著《衣食住》,从此,不断有译作或论文发表。

1918年与孔德沚结婚。

1920年初,在“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的背景下,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10月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1月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

1921年1月,与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翻译工作。

与此同时,他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成为最早一批党员。

这时期,他还先后在中共所办的平民女校及上海大学任教。

1925年底,出席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做秘书。

1926年底赴武汉,先任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汪精卫公开反共后,茅盾撤离武汉,到庐山牯岭,后回上海隐居起来,开始以“茅盾”为笔名从事小说创作。

1927年9月起,他的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在叶绍钧主编的《小说月报》连载。

1928年7月,茅盾离沪赴日。

在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及一些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论著、散文诗作。

1930年4月回到上海。

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其执行书记。

1934年9月,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

1936年2月,获悉红军长征抵陕北后,与鲁迅联名致电祝贺。

1927~1937年是茅盾小说创作成熟和丰收的阶段,完成了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以及短篇《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

还有许多杂文、翻译作品及文艺论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茅盾当选为理事。

之后,又分别主编和编辑了《文艺阵地》及中国香港《立报》副刊《言林》,创作了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哪里跑?》)。

1939年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

1940年离开新疆到达延安,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等处讲学。

10月到重庆,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

1941年到中国香港,任《大众生活》周刊编委,并在周刊连载了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

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

12月到桂林,在这里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劫后拾遗》等。

1942年底再赴重庆,在这里创作了长篇小说《走上岗位》和剧本《清明前后》。

1946年5月到上海,主编《文联》杂志。

积极参加了针对国民政府的反迫害、求民主活动。

当年底离沪赴苏联访问。

1947年4月回沪,岁末再赴中国香港。

1948年,参与编辑《小说》月刊,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并在周刊连载其长篇《锻炼》。

1949年2月,茅盾应中国共产党邀请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

当选全国文联副主席及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即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人民文学》主编、第四至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49年以后,茅盾虽中止了小说创作,但仍写了大量文艺批评或文学研究著作,撰写了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在极左路线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维护艺术规律。

临终前要求恢复中共党籍获准。

他还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茅盾文学业绩

茅盾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在外国文学的译介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整理研究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作为编辑家和文坛权威,他发现并扶持过许多青年作家。

在文学创作方面,除小说外,大量散文、杂文也给读者以深远影响。

茅盾的创作以小说著称。

作为长篇小说巨匠,他为中国现代文学中这一样式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小说追求展示社会生活全貌,反映时代风云变幻,剖析社会机理,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尤其注重反映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

在创作原则上,讲究客观冷静的观察和描写。

艺术技巧方面,茅盾擅长写人物心理,特别是青年女性的心理;他的小说在结构布局方面也很见功力。

茅盾小说反映出从辛亥革命到20世纪40年代各个阶段的历史:《霜叶红似二月花》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的社会状貌。

《虹》则是五四运动到五卅运动历史进程中的壮剧。

《蚀》三部曲写的是大革命到南昌起义前后部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和社会变动。

《子夜》描绘了30年代初期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林家铺子》与“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揭示了30年代中期尖锐的阶级和民族矛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和《锻炼》以不同画面描绘了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

《腐蚀》揭露的是抗战后期陪都重庆豺狼当道、特务横行的现实。

社会重大事件并非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命运浮沉、悲欢离合紧密相关。

社会性和时代性使得茅盾小说呈现出一种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的风格特征。

茅盾小说重视塑造典型人物。

新女性和资本家是茅盾最擅长刻画的两种人物形象类型,形成了两大人物系列。

在女性形象系列中,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静女士、梅行素、林佩瑶、张素素、赵惠明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她们相似而又有区别,有所联系又有所发展。

资本家系列中,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周仲伟、王伯申、阮仲平、林永清、林老板都各有各的性格和命运。

这一形象系列构成了一个现代中国相当完整的资产阶级社会,一部资产阶级命运的形象的历史,对于理解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是其他作家所不能替代的,是茅盾为现代文学画廊提供的新形象。

除上述两种人物,茅盾还写了农民和市民社会,写了洋绅士、大学教授,也描绘了土财主。

茅盾在整个小说创作生涯中一直推崇现实主义。

他的早期创作(特别是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中的作品)有较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这是因为他试图借鉴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的手法匡正中国旧小说在这方面的不足。

他尝试过用古典主义的手法结构小说(如《创造》);也吸收象征、隐喻的手法展示生活;更长于用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灵。

宏伟而又精巧的布局,精雕细刻而曲折回翔的语言,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丰富细密,而不失之繁缛浮丽;清英刚健,而绰约多姿。

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建树,是茅盾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除了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这20年间以创作为主外,理论批评是他贯彻始终的中心任务。

早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他就开始了理论批评生涯。

他一面对封建文艺、庸俗的小市民文艺、汉奸文艺,以及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倾向进行批判,一面利用文艺批评奖掖创作、培育新人。

他的《鲁迅论》、《王鲁彦论》、《徐志摩论》、《庐隐论》、《冰心论》等是现代文学界熟知的作家专论。

《从牯岭到东京》、《〈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读〈倪焕之〉》等论文影响深远。

1958年发表的《夜读偶记》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

在理论上,茅盾主张文学为人生,强调艺术真实,主张真善美和谐统一。

翻译介绍外国的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是茅盾文学业绩的又一方面。

他是最早介绍西方自然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现代主义思潮流派的作家之一,对开阔中国文学界的视野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表示,自己介绍西洋文学的目的,既是为介绍其文学艺术,更是为介绍世界现代思想。

茅盾的全部著作,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001年陆续出版的《茅盾全集》1~40卷中。

茅盾评论和研究

关于茅盾创作的评论和研究,开始于《蚀》问世后。

1931年末,伏志英编的《茅盾评传》反映了那时的研究状况和水平。

1933年初,上海光华书店又印行了黄人影编的《茅盾论》。

此后,随着茅盾创作影响的扩大,不断有评论和研究的论文。

鲁迅关于《子夜》的通信、瞿秋白的《〈子夜〉和国货年》等都不乏精辟见解。

1949年以后,茅盾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各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史》大都为之设专章或专节评述其文学业绩。

1954年出版的吴奔星的《茅盾小说讲话》,1959年相继出版的邵伯周的《茅盾的文学道路》、叶子铭的《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是茅盾研究的重要收获。

1979年以后,各种茅盾研究论文和专著、茅盾年谱、茅盾评传及研究资料著作大量涌现。

1984年出版的李岫所编《茅盾研究在国外》一书则基本反映了到那时为止国外茅盾研究的成果。

此外还出版有邱文治《茅盾研究六十年》(1990)和钟桂松《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2001)等专著。

茅盾年表

1904年,入乌镇立志书院,后转入植材高等小学。

1909年,高小毕业,考入省立三中。

次年秋,转入省立二中。

1912年,入读杭州私立安定中学。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科)。

1918年,回乌镇与孔德沚结婚。

1919年,北大预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10月,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党员之一。

同年,与郑振铎、王统照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

1923年1月,辞去《小说月报》主编,在上海大学任教;7月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5年5月,在《文学周报》第127期发表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

1925年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与恽代英筹组国民党(左派)上海特别市党部,任宣传部长。

1927年至1928年又先后完成发表《幻灭》、《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开始以茅盾为笔名发表作品。

1928年7月,避居日本,同中国共产党失去组织关系,继续从事创作,完成长篇小说《虹》等著作。

1931年4月回国,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5月,任左联行政书记,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创办《北斗》。

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

1934年至1937年,他几次回乌镇进行写作,著名小说《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就是以故乡的背景创作的。

《支那的一日》是写实主义小说。

1938年2月,全家到中国香港,主编《立报·言林》和《文艺阵地》,成为当时有重大影响的抗战刊物。

1939年抵新疆迪化,在新疆学院任教。

1940年4月离开新疆,5月到达延安。

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

197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1年3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

茅盾资料

茅盾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17983.html

孙家鼐简介_孙家鼐的儿子_孙家鼐的故事_孙家鼐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艾芜简介_艾芜的儿子_艾芜的故事_艾芜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