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简介
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中国清朝的创建者。
爱新觉罗氏。
满族。
努尔哈赤第八子,在位17年。
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沈阳即后金汗位。
翌年改元天聪。
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改元崇德,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
皇太极即位之初,实际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
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打击、削弱分权势力,提高汗权。
天聪四年,皇太极以阿敏弃守滦州、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遵化4城的罪名,将其终身幽禁。
五年,莽古尔泰同皇太极发生口角时,竟拔刀相向。
皇太极遂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尔泰大贝勒衔。
四大贝勒仅剩他和代善两人。
代善知难而退,皇太极终于取得了汗的独尊地位。
皇太极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
三年,建立了由满汉知识分子组成的“文馆”,职掌“翻译汉字书籍”,“记注本朝政事”,为皇太极推行汉化运筹帷幄。
五年,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
十年,又将“文馆”扩充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掌管和起草对外文书与敕谕、讲经注史、颁布制度等。
稍后,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
皇太极通过这套政权机构,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在经济上,改变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政策,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把原先努尔哈赤所推行的汉人每13个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的政策,改为每备御止给壮丁8人、牛2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用汉官管理,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
天聪五年,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规定凡主人犯罪,许奴仆告发,准其离主。
这一条例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特权,有利于奴仆争取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皇太极注意体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继续对外扩张。
他认为要战胜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鲜,这既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又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对付明朝。
天聪元年一月,皇太极不宣而战,命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三万大军进入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又以朝鲜“屡败盟誓”,“助明害我”为由,亲率十万大军入侵朝鲜,国王李倧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
对蒙古,皇太极则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
首先争取受察哈尔林丹汗欺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
天聪二年,达成共同征讨林丹汗的协议。
经过几次征战,林丹汗势力大衰。
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痘病死。
九年初,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精骑一万人渡黄河西进,至托里图,俘获了林丹汗子额哲及其部众一千余户,统一了漠南蒙古。
为了笼络蒙古封建上层分子,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赢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
皇太极深知满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因此,他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
天聪三年,首次考试儒生,网罗了两百名汉族知识分子。
此后又多次举行考试,分别优劣,量才录用。
五年,大凌河战役后,对大批降将赐以庄田、奴仆、马匹,并委以官职。
天聪七年、八年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等明朝将领纷纷自愿来投,皇太极对他们封王封侯,宠荣备至。
随着蒙古的臣服,明朝将领的降顺,皇太极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
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元崇德,从此全力以赴地对明朝发动进攻。
是年秋,他命阿济格统兵入关,掠夺人畜18万。
崇德三年,又命多尔衮、岳托率军入关。
攻破城池50多处,掳获人口46万,金银百余万两。
为了从正面打开山海关,自五年三月起,发动了锦州战役。
明廷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13万大军往援锦州祖大寿。
皇太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大败明军。
七年二月,松山城陷,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
至此,明朝在关外仅剩宁远一孤城。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宫中猝然病死,葬沈阳昭陵。
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