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第七代皇帝。
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擅长八分书,多才多艺。
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李显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
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武后、韦后余党略尽。
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
李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
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
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
李隆基早年是一个英明果断的皇帝,亲身经历过复杂的斗争,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为相。
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
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开元(713~741年)至天宝(742~755年)唐朝进入了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
从开元末年起,李隆基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
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
在对待周边各族方面,他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发生了用度不足的问题。
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
在个人生活上,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浊乱朝政,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钊(即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
玄宗在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政治上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野心家的蒙蔽,终于在天宝十四载酿成了安史之乱。
李隆基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
葬于泰陵。
生平简介
李隆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擅长八分书,多才多艺。
垂拱三年(687年)封楚王。
长寿二年(693年)改封临淄郡王。
武周长安(701~704年)中历官右卫郎将、尚辇奉御。
神龙元年(705年)迁卫尉少卿。
景龙二年(708)兼潞州别驾,加银青光禄大夫。
四年入朝,遂留京师。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被迫退位后,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朝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
景龙四年六月中宗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
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武后、韦后余党略尽。
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
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
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
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
不久,太平公主又阴谋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隆基密知之,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
改元开元。
武、韦二后以来的动乱政局至此告终,唐朝进入了开元(713~741年)至天宝(742~755年)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
玄宗早年是一个英明果断的皇帝,亲身经历过复杂的斗争,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
姚崇提出抑权倖、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礼大臣等建议,玄宗基本上采纳。
开元四年(716年)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璟。
宋璟善择人才,刑赏无私,又敢于犯颜直谏。
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
此后玄宗所用诸相张嘉贞、张说、韩休及张九龄等亦堪称贤良,各有所长。
玄宗在开元初年提倡节俭、毁乘舆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间铸佛像写经,选京官有才识者为地方都督、刺史,以后又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
民间出现粮食丰溢、布帛充盈的景象,史称“开元之治”。
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
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
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
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在对待周边各族方面,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发生了用度不足的问题,故而又任用王搗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在个人生活上,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浊乱朝政,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钊(即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
玄宗在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政治上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野心家的蒙蔽,终于在天宝十四载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不到两个月就占领洛阳,大约半年就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六月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
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吴忠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
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
至德二载,唐军在回纥援助下收复长安,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由陈玄礼、高力士等侍卫。
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
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身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后竟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流高力士于巫州(今湖南洪江市西南),迫陈玄礼致仕。
玄宗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
葬于泰陵。
年谱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公历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
出生时其父李旦为帝,母窦氏为德妃。
此时正是唐朝宫闱多事之秋。
在他降临世间的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则天与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唐中宗废为庐陵王,其父豫王李旦被立为皇帝,是为睿宗。
垂拱三年(687年)闰七月丁卯,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此处应为《旧唐书》记载有误,事实上该年没有闰七月。
) 永昌年间(689年),武则天命令李隆基过继予李弘为子,继其香火。
载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岁时,父亲李旦被祖母武则天废除帝位,迁居东宫。
天授二年(691年)初,年仅七岁的楚王李隆基开始出阁,建置官属。
这年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武则天知道后,杀死二人,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与二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武则天称帝后的长寿二年(693年)腊月丁卯,李隆基以皇孙身份被降封为临淄王。
这一年,其母亲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在正月初二朝后,与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不知埋在何处。
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诬告有“异谋”,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幸亏太常工人安金藏大义剖腹,“以证明皇嗣不反”,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根据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卢氏和李隆基的姨妈窦氏抚养、照料过年幼丧母的李隆基。
景龙二年四月(708年),兼潞州别驾。
李隆基在宫中被幽闭了七年之久。
圣历二年(699年)他十四岁时,才与诸兄弟再次出阁。
这时武则天年事已高,经大臣狄仁杰等人的规谏,放弃立武承嗣为太子之念,李显被接回洛阳,仍被立为太子,皇嗣被封为相王。
长安年间(701—704年),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
在此期间,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她让位于中宗。
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这场政变。
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京师长安。
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
太宗时,选官户及蕃口中骁勇的武士穿虎纹衣,跨豹纹鞯,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
武则天时增加为千骑,李显时发展为万骑。
李隆基非常重视万骑的作用。
武则天去世后,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
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
在景龙四年(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
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苑总监钟绍京住处。
这时,钟绍京反悔,拒绝参加这次政变。
但在其妻许氏坚定的劝说下,钟绍京决定参与政变。
于是前往拜谒李隆基。
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终于定于七月二十一日夜发动政变。
当夜,葛福顺突袭羽林营,诛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高嵩,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
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史称“唐隆政变”。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
睿宗与大臣议立太子。
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
”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
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太平公主恃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
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
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
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
李隆基为太子之后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剧。
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范门内,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阴谋才未能得逞。
太平公主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睿宗对此感到不安。
到景云三年(712年),李旦怕在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又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
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
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
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
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
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
自此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
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初年,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上正轨,李隆基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
姚崇上任后, 帮助李隆基贬逐功臣、杜绝斜封官、整治外戚等。
姚崇还在李隆基的支持下,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
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
由李隆基下令灭蝗,姚崇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
在李隆基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国家渐入正轨后,李隆基要以法治国。
这时,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的姚崇便下台了。
李隆基又看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
为政期间,他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并把要继续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
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
最后,宋璟因工作失误以及过于守旧被李隆基罢相。
宋璟罢相后,张嘉贞接替了他的位置。
不久,文武双全的张说又取代了他。
张说上任后,军事上,裁减了20万边防军,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机构,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文治上,任丽正书院领导(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
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
开元十三年(725年),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四夷首领,从东都出发,至泰山封禅。
张说后的几位宰相,都因为不和而被罢免。
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是广东人,张九龄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李隆基相中。
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
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
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
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
李林甫最善于揣测李隆基的意思。
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隆基想从洛阳回京长安,但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
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李隆基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
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
次年,改立三子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为太子。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
听人说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她招进宫里,杨玉环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玉环为贵妃。
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
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
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
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
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李隆基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
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
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
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
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
二是西南的南诏国。
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
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多。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兵力空虚之际,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防守首都最后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
而唐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
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
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
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
唐玄宗李隆基最后逃到成都。
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
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
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
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
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居住在兴庆宫的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娱乐。
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怀。
他从成都回来后,即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停止,却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
宦官献上了贵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里。
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歔焉”。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
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
”这年七月,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
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
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
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
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
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
之后,肃宗另选后宫百余人,到西内以备洒扫。
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
葬于唐泰陵。
同年久病缠身的李亨亦驾崩。
为政
政治
李隆基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为相。
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
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李隆基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
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
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
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而在选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开元三年(715年),唐玄宗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 他决心选贤任能,量才授职,整饬吏治。
首先是严格铨选制度,裁汰冗员。
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
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其滥,十去其九”。
这样,既克服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官府办事效率,又减省了国家开支。
唐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
为了革除这一弊端,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
他特别重视县令的选任。
开元四年(716年),新选任的县令被召入大明宫宣政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考查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暂且让赴任就职,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归学问”。
同时,还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对刺史、县令的政绩进行考察,分为最、中间、殿三等,依次定为优劣,作为改转升降的依据。
军事
李隆基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
这主要是对于兵制进行了改革。
原来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
到了李隆基在位时,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开元十一年(723年),李隆基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雇佣兵。
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这次改革是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
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李隆基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
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
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李隆基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
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
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李隆基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
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
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
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至开元、天宝间,唐玄宗设立十大节度使,北方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
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经济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
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先天元年(712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之间,李隆基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
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
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
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文化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
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
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
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
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
然后,唐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
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在文化事业上,唐玄宗重视图书建设。
开元三年(715年),约请褚无量、马怀素等人,商讨史馆经籍之事,因内府是太宗、高宗时代遗留旧书,常令宫人管理,有所残缺,未加补辑,篇卷错乱,难于检阅,遂令褚无量、马怀素率学者加以整理。
开元七年(719年)唐玄宗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写。
”马怀素、元行冲、吴兢、韦述等学者20余人在秘阁编校数年,成《群书四部录》200卷。
后有专门设立书院等藏书机构,开元十年(722年),在东宫“丽则殿”设立“丽正书院”,次年又创“集贤书院”,专供藏书、校书。
开元时代藏书为唐一代最盛之时。
总数达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经、佛经2500余部。
长安、洛阳各藏有四部书,分为甲、乙、丙、丁,排列经、史、子、集四库。
史称“开元文集最备”,所藏达7万卷,命集贤院学士张说等47人分司典籍。
书院是古代教育机构,最早由唐玄宗李隆基创立。
袁枚《随园随笔》云:“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外,为修书之地。
”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于东都改明堂为乾元殿,又于乾元殿东廊写四部书,因号乾元院。
次年改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书院”机构由此产生。
科技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听说一行和尚学问渊博,尤其精通天文历法,即征聘他到京师。
为了备顾问,特意将一行安置在皇宫光太殿内,并多次去看望他,询问治国安民之道。
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诏令一行改造新历,以纠正旧历的失误。
一行先制造了黄道游仪,以确定黄道的进退。
接着,一行用它测量二十八宿与天体北极的度数。
在实际测量中,发现了二十八宿的位置与古籍记载的不同,从而证明了恒星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
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学说早了将近一千年。
一行另一科学成就是首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命太史监南宫说等进行实测南北各地晷影和北极高度,测知影差与距离的比例并不固定,证明了过去“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学说的谬误。
一行又使用自己设计的“覆矩图”仪器,利用勾股图计算,得出了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约合今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
一行等人实地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不仅在中国天文史上是一次创举,在世界上也属首次。
所测子午线长度虽不十分精确,但和近代测定的数字(111.3公里)相近,方法也是科学的。
《大衍历》的撰成是唐代天文历法领域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
一行在研制成黄道游仪的基础上,参考了历代历法,考其得失,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写成了草稿。
一行病逝后,由特进张说、历官陈玄景继续编次,翌年撰成上奏,开元十七年(729年)开始颁行新历。
《大衍历》提出了比较正确的“定气”概念,推算出与农时相应的二十四节气。
自汉初《太初历》至唐高宗《麟德历》共有二十三家,虽然与天体的运行比较接近,但都不如《大衍历》精确,“其倚数之法固无易也。
后世虽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
外交
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中外交往异常频繁。
高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罗(今尼泊尔)、骠国(今缅甸)、赤土(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诃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国都与唐朝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各国使节、贵族、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旅游者,人数众多,不断来到唐朝。
唐朝的使臣、僧侣、商人,亦不绝于途。
亚非地区和唐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
唐朝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长安尤为著名,这里汇集了各国来宾,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长期居住,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留居长安的“胡人”多达4000—5000家。
文学艺术成就
书法
李隆基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
《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
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
在唐朝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唐窦臮《述书赋》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
”《古今法书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
”传世书迹很多,以《鹡鸰颂》《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最为有名。
《鹡鸰颂》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
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
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
师承历代宸翰之风。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此帖云:“结构精谨,笔法纵横”。
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云:“字径寸许大,遒劲峻爽,神气逼人,盖法文皇大令”。
清梁巘《承晋斋集闻录》云:“顿挫提空,得褚之趣,开米之门”。
清吴其贞《书画记》亦云:“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
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
”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称人间瑰宝。
此帖书法萧散洒落,丰厚腴美,给人行行淳厚之感。
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
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
将此帖与太宗《温泉铭》、《晋祠铭》对比,的确能见其相承关系,但太宗清劲,玄宗遒婉,风格还是有异。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音乐
李隆基酷爱音乐。
6岁能歌舞,显露出音乐资质。
少年时在府中自蓄散乐一部以自娱。
他精于多种乐器演奏,如琵琶、横笛等,羯鼓的演奏技艺尤为高超。
他对唐代的音乐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调整了原九部乐、十部乐为坐、立部伎,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他设立梨园,扩充教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艺人;吸收和容纳外来音乐,提倡俗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唐乐气派。
他极有音乐天分,乐感也很灵敏,经常亲自坐镇,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
在8世纪上半叶,就世界音乐范围而言,李隆基堪称是一位少有的作曲大师。
唐南卓《羯鼓录》曾说他“若制作曲词,随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皆应散声,皆中点拍”。
他一生中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
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和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面貌。
其作品均已亡佚无存。
根据史料记载,这些作品大都是他在710年以后创作完成的,正是盛唐到中唐转折时期。
李隆基即位前所作《还京乐》、《夜半乐》,是为了纪念他所主持的诛杀韦、武朋党集团的宫廷政变而作的。
他即位后,任用得人,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局面,并创作和改编了为数不少的宣扬君权神授、歌颂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的音乐作品,如《圣寿乐》、《小破阵乐》、《光圣乐》、《文成乐》等等。
李隆基长于“法曲”风格,喜欢采用“游仙”题材,他本人参与创作、改编的有《霓裳羽衣》、《凌波曲》、《紫云回》等。
艺术上,历代多有赞赏之词。
在李隆基的音乐创作中,占比重较大的要推羯鼓曲。
羯鼓原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隋时传入中原。
由于李隆基对羯鼓的特殊喜好,视其为八音领袖,故多为之谱曲,如《春光好》、《秋风高》等,多被载入史册。
相传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调,就是李隆基根据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将从印度传进来的《婆罗门曲》来润色改编,又称有月宫的神仙托梦与他创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传说,但《霓裳羽衣舞》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李隆基晚期多思念之作。
被后世称道的追忆马嵬坡之行的《雨霖铃》,怀念贤相张九龄的《谪仙怨》,史料中或指其为玄宗自制,或谓乐工奉命而作,都与李隆基主持有关。
诗作
唐代帝王多能诗,李隆基和太宗李世民更为后世所称道。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认为其诗“骨气”胜于太宗,并对他的《早度蒲津关》中“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
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和《幸蜀西至剑门》中的“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等名句,作了很高的评价。
此外如《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等诗,也很有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