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瑗简介
韩瑗(605~659年),唐初大臣。
字伯玉,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
他出身于关陇贵族阶层,在高宗初官至宰相。
永徽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政治势力之间斗争激烈,关陇集团被以武则天为首的新的政治势力所摧垮,韩瑗被免官除名。
韩瑗少年勤学,成年后,注意研究吏治经验,颇具才干,太宗贞观年间,累升为兵部侍郎,承袭其父颍川县公爵位。
高宗永徽三年(652)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五年,加银青光禄大夫。
六年五月升为侍中,其年兼太子宾客。
武则天得到高宗宠爱,威胁到王皇后地位,关陇贵族集团便采取对策应付。
永徽三年七月,王皇后的娘舅、中书令柳奭和长孙无忌、韩瑗等一起出面,奏请高宗立陈王李忠为皇太子。
这是他们为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进行的一次政治行动。
但武则天进一步施展宫廷阴谋,使王皇后失宠。
永徽六年(655)秋,高宗提出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受到关陇集团成员的一致反对。
韩瑗为此上书泣谏,他列举“妲己倾覆殷王”和“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历史故事,预言高宗宠武则天,必重蹈历史悲剧。
高宗大怒,将他斥退。
当时,宰相褚遂良反对立武则天被贬。
十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关陇集团败局已定。
但韩瑗又上疏替褚遂良辩冤,他说:“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
”【注:《旧唐书》80卷《韩瑗传》】请高宗“稍宽非罪,俯矜微款,以顺人情”。
【注:《旧唐书》80卷《韩瑗传》】但高宗并不听取他的意见。
韩瑗见疏奏无效,便又上表要求解职归田,武则天对他非常仇恨。
显庆二年(657)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陷韩瑗与褚遂良同谋不轨,借口是说他和来济等人将褚遂良改调为桂州刺史。
因为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向来是用武之地,把褚安插在桂州目的是搞里应外合。
当年八月韩瑗被贬为振州(在今海南省三亚)刺史,“终身不许朝觐”,使他无望再调入京。
显庆四年(659)春,武则天指示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削其官爵,黔州安置。
又向高宗上奏说:“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构扇而成,”因此韩瑗被除名。
韩瑗受此打击,忧愤而死。
时年55岁。
八月,长孙无忌被迫自缢,又诏韩瑗所至斩决,至则已死,发棺验尸,籍没其家而还。
【注:《旧唐书》本传作“四年卒官,明年长孙无忌死……,敬宗等人奏瑗与无忌通谋,遣使杀之,及使至瑗已死,发棺验尸而还,籍没其家”。
今从《资治通鉴》】
韩瑗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