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简介
李靖(汉语拼音:lǐ jìng),(571~649),中国唐代军事家。
字药师。
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
少时研读孙吴兵法。
隋大业末年任马邑郡丞,曾与太原留守李渊有隙。
李渊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执李靖将斩,见其胆识过人释之。
被秦王李世民召入幕府,因功授开府。
唐武德四年(621),任行军总管兼李孝恭长史,协助李孝恭统十二总管兵,击灭萧铣,晋升为上柱国大将军,任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了岭南96州。
七年,率军击灭据丹阳(今江苏南京)反唐的辅公祏。
太宗即位后,先后任刑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
贞观三年(629),任代州道行军总管,后任定襄道行军总管,奉命统六总管兵击东突厥。
四年初,在唐攻东突厥之战中,消灭了颉利可汗的主力,俘颉利可汗。
同年八月,任右仆射。
八年,以足疾辞官。
不久吐谷浑扰唐,64岁的李靖自愿请行,被任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五总管兵西攻吐谷浑。
次年,分兵两道深入追击,取得胜利。
十一年,封卫国公。
他谨慎自谦,长期闭门谢客。
李靖归唐时已年近半百,15年中4次出征,均获全胜。
在《通典》和《太平御览》中,存有李靖所著兵法的部分内容。
简介
李靖生长在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朝任过刺史,父亲李诠在隋朝担任过郡守,其母韩氏通书画。
李靖自幼受母亲薰陶,喜习经史,工书法,尤其喜欢学习兵法战策。
他的舅父、隋朝名将韩擒虎经常辅导他研究孙、吴兵法,和他一起讨论用兵策略,非常重视培养李靖的军事才能。
加之李靖自己胸有大志,刻苦学习,决心求取功名,终于成为一位“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一代名将。
李靖初仕为长安县(在今西安市)功曹,后在朝中任殿内直长。
他才华初露,即受到大臣牛弘和杨素的器重。
杨素称赞他有“王佐之才”。
大业十三年(617),隋王朝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之下,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隋炀帝远在江都不能北返,李靖时佐大将卫文升守长安。
当李渊父子起兵进攻关中时,李靖与卫文升拘捕了李渊在长安的亲属和族人。
当年十一月,李渊的军队攻克长安,李靖被押到李渊面前。
李渊大怒,命立即斩首。
李靖毫无惧色,大声说:“公定关中,唯复私仇。
若为天下,未能杀靖。
”李世民识得李靖是个人才,便谒力为他说情,李渊方命释放了李靖。
从此,李靖跟随李世民东征西战,逐步成为李唐王朝重要的军事统帅。
唐王朝初立,各地群雄尚割据一隅,与李渊政权相对峙。
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统兵东征,向盘据洛阳的王世充进攻。
李靖随军作战立功,被授开府。
当时,萧铣占据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拥兵40万,自称皇帝,成为唐王朝统一的最大障碍。
李靖有心建功于世,便向李渊上书,陈述了出兵扫灭萧铣的策略,要求领兵出征。
四年秋,李渊诏令李孝恭为夔州(故治在今四川奉节县)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孝恭属下长史,统兵攻萧铣。
当时正值长江秋汛,江水暴涨,李孝恭和其他将领皆主张等待水落之后出兵,而李靖却认为:江水暴涨,萧铣不备,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战必胜。
李孝恭奏请李渊同意,当即发兵。
李靖率部为前锋,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一鼓打败了萧铣部将文士弘,摧毁敌战舰四百多艘,歼灭萧军万余人。
李靖跟踪追击,挥师东下,一路收降了萧铣的许多部队,兵临江陵城下,萧铣便调动精锐部队增援江陵,要与唐军决战。
这时,李靖为了迷惑江陵以东的萧铣部将,把缴获的战舰抛弃长江,任其顺流飘泊。
果然,江陵下游的萧军看见江中飘来许多被破坏的战舰,误以为江陵已被唐军攻破,便不准备西援。
萧铣被围困日久,不见援军,只好开城投降。
李靖又建议实行“宽俘恤民”的政策,使江汉地区萧铣的部队纷纷投降,获地96郡,人口六十多万户,李靖被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
李靖消灭了萧铣势力,及时南下招抚岭南各州郡县,使隋桂州总管李袭志以地投唐。
李渊又授他为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至此,江南大部地区归唐所有。
武德六年(623)秋,江淮农民起义军首领辅公祏在丹阳(今江苏南京市)树旗反唐,自称“宋”帝,派兵攻海州和寿阳。
李渊诏令李孝恭和李靖分任正副统帅,领兵东征。
辅公祏派部将冯惠亮、陈正通率水陆步骑五万多在当涂以抗唐军,兵锋很盛。
唐军多数总管认为应避开冯、陈二将,直攻丹阳。
李靖提议先出其不意地打败冯、陈二将的部队,辅公祏必然丧胆,丹阳城将不攻自破。
李孝恭接受了李靖的意见,引诱冯、陈二军出战,李靖指挥水陆大军奋力攻击,迅速打垮了冯惠亮和陈正通,义军损失一万多人,唐军直攻丹阳城。
辅公祏见自己的精锐之师已溃,只得弃城东向会稽(今浙江绍兴)撤退,不幸于途中被唐军俘虏,立遭杀害。
江淮地区始为唐军占据。
李渊得报大喜,赞誉李靖是超过前代名将的军事统帅。
武德八年(625),突厥出兵南攻太原,李靖奉诏率江淮兵出征,北进山西。
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即帝位,授李靖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
629年(贞观三年十一月),太宗李世民决定对突厥实行反击,调集了十万大军,任命李靖为统帅,五位行军总管分道出击。
李靖善于出奇制胜,亲率3000精骑从马邑北进,日夜兼程,乘夜袭破了定襄(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以北)。
突厥可汗颉利猝不及防,慌忙率部北逃。
李靖一面继续追击,同时又派间谍深入突厥内部行离间计,在阴山一带再败突厥军队。
颉利无奈,忙派使请降,李世民派大臣去突厥安抚。
李靖看清了颉利的缓兵之计,便趁唐使慰抚之机,率一万精骑突入突厥腹地,给突厥军以沉重打击,阵斩万余人,俘虏十万之众,生擒了颉利可汗。
至此,从阴山到大漠(指今陕西、宁夏、甘肃北部沙漠地带)的辽阔地域归唐朝廷所辖。
太宗李世民以此功加封李靖为代国公。
御史大夫萧瑀参奏李靖“持军无律,纵士大掠,散失奇宝”。
太宗责问,李靖并不辩解,叩头认罪。
李世民明令赦其罪而录其功,授他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
贞观八年(634),吐谷浑(在今青海境)出兵攻凉州(今甘肃武威)。
这时李靖已经退休在家,当听说太宗有意起用他挂帅出征,就不顾年老,主动要求领兵西征。
太宗当即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辖五个总管的部队反击吐谷浑。
当时正值冬季,吐谷浑可汗伏允放火烧了野草,退保大非川(今青海兴海以北),企图陷唐军于饥疲困境。
众将认为战马缺乏草料,不利野战。
李靖却决定趁敌军撤退不远之机,长驱疾进。
唐军越过积石山(在今青海玛沁境),经柏海(今青海玛多西之鄂陵湖、扎陵湖),一直追击至今新疆境内,奔袭两千多里,大战十多次,终于击溃了吐谷浑军队,逼吐谷浑可汗自杀,吐谷浑全境遂得平定。
李靖班师回朝,太宗改封他为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
自唐高祖武德初年至唐太宗贞观九年(635)的十七年中,李靖南征萧铣,东平辅公祏,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为建立统一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他始终谦虚谨慎,从不恃功自傲,忠厚正直,有缺点不加文饰,因而取得了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充分信赖和支持,使他有条件发挥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
曾有人诬告李靖意欲谋反,但李世民在查明真相后,不但对李靖没有产生猜疑,反而对诬告者予以惩戒。
李靖在实战中曾有违背皇帝旨意的行动,但李世民并没有追究他违反诏令的责任,从而使李靖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自己的韬略,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了军事的上巨大胜利。
李靖在他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实战经验。
他把自己的战略战术撰写成十多种兵书留给后世。
有《玉帐经》、《六军镜》、《韬钤秘术》、《用兵手诀》、《出军占风气候》、《卫国公手记》等,内容十分广泛,大多失传。
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李靖病重,李世民曾亲往家中探视。
李靖死后,太宗特准他陪葬昭陵,追赠司徒。
李靖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