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简介
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以皇太叔继位。
846年—859年在位。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
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
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
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李忱工诗,《全唐诗》收录其诗作7首(含句一)。
生平
元和五年(810年),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为唐宪宗第十三子。
李怡的生母郑氏(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为光王。
论辈分,李怡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
李怡性格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聪明。
他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当时病势愈发沉重,忽然有光辉照耀其身,他便马上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像对待臣下一样,他的乳母认为这是心病。
但穆宗李恒看过后,却抚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
”并赐给他玉如意、御马、金带。
李怡常常梦见乘龙上天,他将此事告诉母亲郑氏,郑氏对他说:“这个梦不应该让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说。
”李怡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愈加隐晦不露,与众人在一起时,不曾多言。
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称其为“光叔”。
武宗为人豪气,尤为不礼遇李怡。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怡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李忱监国后,满脸悲伤地接待臣下,决断事务,众人这才见到他的隐德。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驾崩,李忱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为唐宣宗。
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他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
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李忱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
在对外问题上,李忱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因此,史家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尽管李忱本人在即位后“忧勤无怠”,但天下常发生水旱灾害。
而自大中十二年(858年)后,因所任将帅管理不当,各藩镇也相继发生叛乱:宣州都将康全泰驱逐其观察使郑薰、湖南都将石再顺驱逐其观察使韩琮、广州都将王令寰驱逐其节度使杨发、江西都将毛鹤驱逐其观察使郑宪。
李忱分命崔铉兼领宣、池、歙三州观察使、温璋任宣州刺史、蔡袭任湖南观察使、李承勋任广州节度使、韦宙任江西观察使,平定了各州叛乱。
自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
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李忱驾崩,享年五十岁。
由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
群臣上其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
大中十四年(860年)二月,葬于贞陵(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咸通十三年(872年),追谥为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评价
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
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
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入称颂,时称为“小太宗”。
由于李忱在位时之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将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汉文帝一样的明君。
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开启了唐代的盛世,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
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表现出来。
李忱在私事方面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
但他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
李恒:此吾家英物,非心惫也。
刘昫:①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
②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
自宝历巳来,中人擅权,事多假借,京师豪右,大扰穷民。
洎大中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气。
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
上宫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过数器,非母后侑膳,辄不举乐,岁或小饥,忧形于色。
虽左右近习,未尝见怠惰之容。
与群臣言,俨然煦接,如待宾僚,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
旧时人主所行,黄门先以龙脑、郁金藉地,上悉命去之。
宫人有疾,医视之,既瘳,即袖金赐之,诫曰:“勿令敕使知,谓予私于侍者。
”其恭俭好善如此。
……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
惜乎简藉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吮墨挥翰,有所慊然。
③李之英主,实惟献文。
粃粺尽去,淑慝斯分。
河、陇归地,朔漠消氛。
到今遗老,歌咏明君。
欧阳修: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
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
司马光:①宣宗少历艰难,长年践祚,人之情伪,靡不周知。
尽心民事,精勤治道,赏简而当,罚严而必,故方内乐业,殊俗顺轨,求诸汉世,其孝宣之流亚欤。
②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范祖禹:①宣宗之治,以察为明,虽听纳规谏,而性实猜刻。
虽吝惜爵赏,而人多侥幸。
外则藩方数逐其帅守而不能治,内则宦者握兵柄、制国命自如也。
然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继以懿僖不君,唐室坏乱,是以人思大中之政为不可及。
……若宣宗,岂不足为贤君哉!②宣宗抉擿细微,以惊服其群臣,小过必罚,而大纲不举。
欲以一人之智,周天下之务,而不能与贤人共天职也。
譬如廉刻之吏,谨治簿书期会,而不知为政。
特一县令之才耳,岂人君之徳哉!③宣宗视辅相之臣,礼貌虽恭,而实防之如遇胥吏,惟恐其欺也。
拘之以利禄,惮之以威严,故所用多流俗之人,而贤者不能有所设施。
白敏中、令狐绹之徒,崇极将相,持宠保位或十余年,其相如此,则其君之功烈亦可知也。
孙之翰:宣宗久居藩邸,颇知时事。
故在位十三年,尚俭德以恤人隐,谨法令以肃臣下,恩厚宗室,礼重宰辅,至微行以察取士得失,焚香以读大臣章疏,诚好德之君也。
然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
懿安太后,嫡母也,不能尽礼事之。
及致暴崩,为世所骇。
白敏中乏济时之才,功德无闻。
令狐绹复容子纳贿,有紊时政。
故懿宗朝,谏臣疏绹之罪曰:大中威福,又欲行于今日。
当时事可知也。
其河湟归顺、夷夏粗安,盖承武宗用德裕经营天下事,威令已盛而然也。
不然,宣宗用敏中辈,于时事有何经画哉!至宠爱次子,不定长子储位,裴休奏请,则曰:若立太子,便是闲人。
此尤见昧人君之大节也,卒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
是宣宗区区为善,止于小节尔。
陶宗仪:精于听断,复以行书称。
王夫之:①德、宣二宗,皆怀疑以御下者也,而有异,故其致祸亦有殊焉。
…宣宗则恃机警之耳目,闻一言而即挟为成心,见一动而即生其转念,贤与奸俱岌岌不能自保,唯蔽以所不见不闻,而上蠹国、下殃民,徼幸免于讥诛,则无所复忌。
虽有若陆贽之忠者在其左右,一节稍疏,群疑交起,莫敢自献其悃忱。
其以召乱也缓,而一败则不可复救矣。
②小说载宣宗之政,琅琅乎其言之,皆治象也,温公亟取之登之于策,若有余美焉。
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亡国之符也。
……宣宗役耳目,怀戈矛,入黠吏之囮,驱民以冻馁,其已久矣。
③夫宣宗之于吏治,亦勤用其心矣,徒厚疑其臣,而教贪自己。
彭定求等《全唐诗》:恭俭好善,虚襟听纳。
大中之政,有贞观风。
每曲宴,与学士倡和;公卿出镇,多赋诗饯行。
重科第,留心贡举。
常微行,采舆论,察知选士之得失。
其对朝臣,必问及第与所试诗赋题。
主司姓氏,苟有科名对者,必大喜。
或佳人物偶不中第,必叹息移时。
常于内自题乡贡进士李道龙云。
蔡东藩:观宣宗之复河陇,未始非一时机会,遣将四出,不血刃而得地千里,天子御延喜楼,亲受河陇人民朝谒,反夷为夏,易左衽而为冠裳,岂不足雪累朝之耻,副万民之望?时人号为小太宗,良有以也。
然版籍徒隶强藩,田税未归司计,有克复之名,无克复之实,终非尽善尽美之举。
即如大中政治,亦不过粉饰承平,瑜不掩瑕,功难补过,甚至以立储之大经,不先决定,及驾崩以后,竟为宦竖握权,视神器为垄断之物,英明者果若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