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简介
姬昌(前1152-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
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
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西周甲骨称“周方伯”。
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据《史记·周本纪》传说古公亶父见少子季历及其子昌贤德,想传位给他们,季历的两兄太伯、仲雍为让位奔于荆蛮。
古公亶父死,季历继位,后又传位于昌。
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得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臣,周国势日强。
昌和商王九侯、鄂侯,为崇侯虎窃知昌不满,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
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
当时商朝内部矛盾剧增,政事日非,诸侯逐渐归附于周。
西伯昌曾因断虞(在今山西平陆北)、芮(在今陕西大荔南)之讼而促成二国和解,更提高了周邦在诸侯国中威望。
他在位时曾多次用兵,先伐犬戎(今甘肃灵台西南)灭密须获胜,继因密须,使周的西北方得到巩固。
无后顾之忧的周便又东向继之战胜黎(或作、耆、饥、),引起商贤臣祖伊的恐慌,告纣,但纣未加警惕。
不久,周又伐邘(今河南沁阳西北),逼近商王畿边境,解除商畿西部屏蔽。
最后,攻克崇国(今西安市长安区东北),并在其地筑城为新都丰。
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东北),葬在毕(今陕西咸阳东北),相传在位50年。
西伯昌晚年,周的势力已非常强盛,成为侯国的领袖,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国,但他终身没有称王。
其子武王(周武王)伐商后,始追称他为文王。
古书记载文王在被囚羑里时,因困于忧思,“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近年在岐邑所在周原发现的周人甲骨上,发现有与《易》卦有关的数字。
由此看来,文王演卦之说也许有所根据。
家族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弃(史称后稷,本名姬弃)—不窋(zhú)—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称季历,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姬昌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