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德简介
徐敬德,(So Kyong-Dok;1489~1546),朝鲜李朝唯物主义哲学家。
徐敬德字可久,号食斋、花潭。
朝鲜松都(现开城禾井里)人。
因长期居住开城郊外花潭,故世称花潭先生。
下层官吏家庭出身,终身不仕,钻研哲理和从事教育事业,一生过着清贫的学者生活。
著有《太虚说》、《理气说》、《原理气》、《鬼神死生论》等哲学论著和若干诗文,均收录在《花潭集》(4卷)中。
清乾隆年间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并介绍了《花潭集》。
徐敬德反对理学家的“理本论”,他继承和发挥了张载的气一元论思想,提出“太虚虚而不虚,虚即气。
”太虚之气湛然无形,其大无外,其先无始。
“气”是世界的起源,天地万物,包括人和精神在内,都不过是“气”的不同的凝聚状态。
徐敬德在朝鲜哲学史上首次明确地提出气不灭论,认为“气”尽管在形态上有变化,但它不是无中生有,也不从有到无,其物质实体的“气”永久不灭。
他在《太虚说》中说:“气无始也,无生也,既无始,何所终?既无生,何所灭?”在理与气的关系方面,他认为“气外无理”,“理不先于气,气无始理固无始”。
理不是气之外或气之上的主宰,而是气自身运动变化中“自能尔,亦不能不尔”的条理、规律。
徐敬德提出“一便涵二”,“二自能生克”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统一的“气”中包含有两个对立面,“一气之分为阴阳”,整个物质世界是充满着矛盾“生克”的对立面的统一体;对立统一的物质世界是处于“来来不尽”、“归归不尽”的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之中;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是由于外力而是内因即由“自能尔”、“机自尔”所致。
徐敬德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思维不是超越于人间世界的“鬼神通之”,而是人本身的“心自通耳”;又提出客观世界可以通过“格物”和“读书”的实践活动而认识的观点。
在认识事物时,强调“观物工夫”和“精思自得”;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刻苦的学习才能“见理明,处事精,则及临事不眩也”。
徐敬德的气一元论带有自然哲学的特点,他注意研究自然界气化流行的运动法则及其对人的行为所发生的作用,特别重视季节变化中的“至日”,认为“至日乃天地始回旋,阴阳初变化之日”,体现了“天地之中庸,至善至信之德”。
而禀受天地之正气的人,也有与自然法则相通的原理,“仁智之性,忠恕之道,无非至日之理”。
徐敬德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对李朝后期的唯物主义者任圣周、崔汉绮等人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