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简介
弥勒(汉语拼音:mí lè),(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佛教菩萨名。
即弥勒菩萨,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或弥勒佛。
在大乘佛教中称他现为等觉菩萨,也有称为妙觉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大乘经典中又常称为阿逸多菩萨。
祂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以《瑜伽师地论》为代表,而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说,弥勒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家庭。
或说“慈氏”是他的姓,名为“阿逸多”,意为“无能胜”。
弥勒出家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佛曾预言他将继承自己的佛位成为未来佛,先佛陀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将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
弥勒佛像庄严肃穆,眼观鼻,鼻观心,超凡脱俗,悲天悯人,端坐于大雄宝殿之中。
另有一种弥勒菩萨像,带天冠,单独在天王殿、弥勒阁中供奉。
但是,在中国许多佛教寺庙中,弥勒被塑造成一胖大和尚的模样,袒胸露腹,箕踞而坐,手捻串珠,喜眉乐目,笑口常开。
他的原型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和尚,名叫契此,人称“布袋和尚”。
因传说他是弥勒的化身,故后人按他的模样塑像供奉。
另据近代佛学者考证认为,弥勒为一实有人物,是瑜伽行派(唯识宗)始祖,著有《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等。
弥勒早期记载
在佛教史上,弥勒的记载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结集后、第二次结集前就已经出现,比如在汉译《阿含经》中可见于说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经》,和法藏部的《长阿含经》。
“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
当有佛。
名弥勒如来。
”这是各个佛教部派皆认可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具体细节上则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在南传佛教《小部·经集》的“彼岸道品”(波罗延品)中,帝须弥勒(Tissa-metteyya)与阿耆多(Ajita,又译为阿逸多)是佛陀的两位弟子。
《中阿含经》记载佛陀授记他们两位,一位成佛,一位成为转轮圣王。
弥勒唯识鼻祖
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
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
在无著、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著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
在4世纪至5世纪间的中观派中,由僧护的弟子解脱军传出的《现观庄严论》,是对《般若经》的注解,据说也由弥勒所传。
其后的师子贤作《现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般若波罗密多释》,被视为早期的中观与瑜伽行两派的调合论者。
至清辨门下的寂护、莲花戒论师时,以清辨中观自续派理论,加上瑜伽行派的教义,成立了顺瑜伽行中观派,他们同样尊奉弥勒的《现观庄严论》。
此派后传入西藏,对藏传佛教产生很深的影响。
弥勒五论
汉传佛教认为弥勒写作了五部主要的论书,称为“慈氏五论”。
《瑜伽师地论》,藏传佛教认为此论为无著所作。
《分别瑜伽论》,此论已失传。
《大乘庄严经论》。
《辨中边论》。
《金刚般若经论》。
藏传佛教所传的五论,内容有所不同,除《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与汉传相同外,其余三论不同。
《现观庄严论》,汉地未传,民初法尊法师汉译有《现观庄严论略释》。
《辨法法性论》,汉地未传,民初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大乘最上要义论》,此论内容同于汉传《究竟一乘宝性论》,但汉传此论题为坚慧所造。
弥勒经典
《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
此经宣扬弥勒下生信仰,有弥勒在后世人寿达八万四千岁时会降生人间,建立人间净土的预言。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刘宋沮渠京声译。
此经描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天宫情形,对兜率净土有生动描写。
又点明欲往生兜率者所应行的修行善业,念佛形象,口诵弥勒圣名等修法。
此经与《观无量寿经》观点相通,可视为同一时代背景下之作品。
《弥勒大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其与《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相近,然内容更丰富。
以上三部经,合称“弥勒三部经”,若加上同样描述弥勒下生内容的
《弥勒来时经》
《弥勒受决经》
《弥勒下生成佛经》
则合称“弥勒六部经”。
也有观点认为弥勒经典还应加上弥勒的本生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译者不详)、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楞严经·弥勒菩萨圆通章》等经典。
弥勒弥勒信仰
弥勒菩萨降世的预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
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
据说弥勒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萨道,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
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出家修道,觉悟成佛。
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
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弥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
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临终时蒙众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据《大唐西域记》、《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弥勒汉传佛教中的弥勒信仰
塑化形象
中国的弥勒像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类。
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制作。
菩萨形弥勒像主要表现弥勒在兜率天为诸天神祇说法的情景。
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左脚下垂。
如来形弥勒则是下生凡界在龙华树下继承如来,形象与如来差别不大。
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
契此和尚圆寂前,曾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被认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此后弥勒菩萨的塑像就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华人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
著名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萨的宽广胸怀和乐观态度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其塑像常被禅宗、净土宗寺庙安置在天王殿中,并逐渐成为定制。
而弥勒佛塑像的背后常安置护法神大将韦驮菩萨的塑像,其形象一般是身披盔甲、手执金刚杵的武士。
发展简介
东晋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和乐融融。
净土宗慧远的导师道安,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
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
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
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
他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
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
”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
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
在隋唐之际,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曾经有所冲突,双方信徒甚众,形成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
但是随着许多民间信仰信徒以弥勒降世为号召,对朝廷反抗起事,故弥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击,至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于是在汉传佛教中式微。
弥勒法门因牵扯上各式各样的政变与起事,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但仍在汉地传承不止。
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编写了《兜率龟镜集》一书,记载了历代弥勒法门修行者的事迹。
弥勒信仰在朝鲜半岛佛教中,仍然保持着主流地位。
结合政治
弥勒教最早于梁武帝时期创立,创始人傅大士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暗示他本人即为弥勒转世化身,广弘菩萨道,门下有傅宣德等人。
傅大士只是宣扬大乘佛教,并未有政治运动甚至是反抗君主之举。
由于佛典中有弥勒佛必定到来人间救苦救难的预言,在中国内地形成了一种类似犹太教、基督教的弥赛亚救世思想,不少农民起义军利用这种迷信,遂打着“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号起义。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元末红巾军起义的两个著名教派弥勒教和白莲教,而衍自波斯拜火教的摩尼教,也受到这样的影响,打着“弥勒降世”的旗号活动。
由于和民变存在牵连,朝廷帝王对弥勒信仰不再放心,也不支持这个信仰,唐玄宗就曾经发布《禁断妖讹等敕》,对那些“白衣长发,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样。
或别作小经,诈云佛说,或辄蓄弟子,号为和尚”的不法僧人,命按察使采访,“严加捉搦”。
这纸敕令给弥勒下生信仰以沉重打击;此外,弥勒信仰还遭到佛教内部弥陀西方净土信仰的不断冲击,在此双重压力下,弥勒信仰逐渐衰落,与民间秘密宗教逐渐并合。
据中国历史记载,借弥勒下生信仰,曲解经文而意图发起动乱或篡夺政权的事例有很多。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扶风人宋子贤、向海明“带兵作乱”,“自称弥勒佛出世”,借弥勒下生说起事作乱,唐宋以后不绝如缕。
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中国人编造《大云经》,认为武则天是弥勒下生,从而成为武周夺取李唐政权的舆论工具。
唐朝之后,以弥勒下生作为信仰而发动民变的层出不穷。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贝州(今河北清河)人王则以“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为口号起义。
元代蒙古人对宗教信仰较为开明,并不太禁止,故以烧香礼弥勒聚众结社的“香会”在华北活动频繁。
当时的明教与白莲教等宗教也混入了大量的弥勒思想。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彭莹玉等人便以弥勒教为号召,后形成以徐寿辉为首的天完势力。
明教起义军明玉珍在蜀时曾经废释、老二教,上奉弥勒。
而在同时期,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亦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
因事迹败露,韩山童死,其子韩林儿继称小明王,立国号为宋,年号龙凤,成为元末红巾军建立的政权。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弥勒教被禁,其余党与白莲教渐渐合流。
而在明清时期,仍不时有白莲教徒利用“弥勒下世”的传说起义,比如嘉庆时期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此后在清末民初,又改名为先天会。
太虚大师与演培大师
1922年武昌佛学院初创时,太虚大师便规定晚课诵《弥勒上生经》及念弥勒菩萨,回向兜率。
以后但凡是太虚大师所开创的道场,皆奉行这一做法。
他于1924年2月5日,在武昌佛学院编定《慈宗三要》,以《瑜伽师地论·瑜伽真实义品》明境,《瑜伽菩萨戒本》次轨行,《观弥勒上生经》以明果。
1932年12月25日,太虚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借演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机缘,发起成立“厦门慈宗学会”,设立慈宗坛尊奉弥勒菩萨。
此后,太虚大师于1936年在奉化雪窦寺开讲《弥勒菩萨上生经》,刊行《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在第四节《慈宗的名义》里,略释了慈宗的举设,源流、影响、作用,以弘扬慈宗。
他1935年在上海、1937年在无锡都修弥勒静七过年。
1938年冬季,缙云山汉藏教理院计划建“太虚台”,大师说:“纪念台,如未做勿做,已做易名慈氏。
自惭福德凉薄,望勿以名之。
”从而以弥勒为尊。
太虚圆寂后,由于战乱和政治形势的影响,慈宗在中国一直无法弘扬。
直到近期,才重新有两岸僧人组织学会、刻印经典、发愿广传弥勒净土法门。
而太虚的弟子演培法师,长期在新加坡宣讲弥勒,并有《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记》传世。
日韩弥勒信仰
韩国自古以来,其国人信仰净土者,大多是信仰弥勒净土。
在诸多弥勒修法中,主要的行法是效法弥勒,慈心不杀、恒不啖肉;而为亡人得度而造弥勒佛像,也是表达信仰的一种方式。
弥勒信仰与俗文化在朝鲜半岛交融于一体,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就是圣俗融合的典型例子。
朝鲜三国时代,新罗的花郎道受到弥勒下生信仰的影响。
花郎集团把日常修养和训练与弥勒信仰结合起来,培养忠于国家和勇敢尚武的精神。
弥勒信仰传入日本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中介的。
百济国王曾把弥勒佛像赠给日本天皇。
在奈良、平安时代(公元710年-1185年),弥勒寺的建造已经颇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广。
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僧人,则如雨后春笋,以南都六宗僧人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学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开山祖师松莜善珠,发愿往生兜率。
1963年日本日莲宗派的新兴宗教“灵友会”吸收了弥勒信仰,在日本伊豆建立“圣弥勒山”,将弥勒信仰引入教义。
编制了新经典《弥勒经》以成为其宗经。
回鹘弥勒信仰
回鹘佛教主要是在汉传佛教的影响下形成的,故其经典、教义都与汉族地区略同。
其弥勒信仰亦源自汉地,但远比汉族地区流行,特别在九世纪之后,弥勒崇拜在汉地衰落,而在回鹘却盛行不衰,直到十五世纪佛教在回鹘中消亡。
回鹘人写有众多弥勒崇拜的文献,如《赞弥勒诗》、《弥勒会见记》、《Insadi经》等。
回鹘人在译经时,往往会特意在文末加入弥勒崇拜的文字,甚至在翻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有意强调、扩充玄奘的弥勒崇拜。